题目内容
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液体甲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1.00 | 1.20 | 1.40 | 1.60 | 1.80 | 2.00 |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 | 0.16 | 0.32 | 0.48 | 0.64 | 0.80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80 | 0.96 | 1.12 | 1.28 | 1.44 | 1.60 |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3)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一个定值.
(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圆柱体浸没在不同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不同的.
请问:结论(a)是______,结论(b)是______(选填“正确但不完整”、“正确且完整”或“错误的”).
解:(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一行与第二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也越大.
(3)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一个定值.所以结论(a)是正确且完整;结论(b)是正确但不完整;
故答案为:(1)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2)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也越大.(3)正确且完整;正确但不完整.
分析:(1)分析表一第一行与第二行数据可知,再根据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的关系,确定实验的结论即可;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分析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即可判断;
(3)结合表中数据与相关条件,对结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不同,并且还有随液体密度的变化规律,可从这一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中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的熟练运用,在根据实验结论选择实验序号时,要先关注控制的条件是什么,再到表格去寻找相关数据,最后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结论相符;在根据实验序号总结结论时,同样要先关注控制量,再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完整的实验结论来讲,必须先描述控制条件是什么,再说出变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的关系;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也越大.
(3)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圆柱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差是一个定值.所以结论(a)是正确且完整;结论(b)是正确但不完整;
故答案为:(1)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2)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浸没在液体中的圆柱体上表面(或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也越大.(3)正确且完整;正确但不完整.
分析:(1)分析表一第一行与第二行数据可知,再根据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的关系,确定实验的结论即可;
(2)分析比较表-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分析液体压强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即可判断;
(3)结合表中数据与相关条件,对结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的圆柱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差不同,并且还有随液体密度的变化规律,可从这一角度进行补充;
点评:本题中主要考查了控制变量法在实验过程中的熟练运用,在根据实验结论选择实验序号时,要先关注控制的条件是什么,再到表格去寻找相关数据,最后看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与结论相符;在根据实验序号总结结论时,同样要先关注控制量,再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完整的实验结论来讲,必须先描述控制条件是什么,再说出变量之间的定性或定量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1)分析比较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液体甲 | ||||||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1.00 | 1.20 | 1.40 | 1.60 | 1.80 | 2.00 |
表二:液体乙 | ||||||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16 | 0.32 | 0.48 | 0.64 | 0.80 |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80 | 0.96 | 1.12 | 1.28 | 1.44 | 1.60 |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某小组同学研究圆柱体上(或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大小与液体的深度、密度的关系.实验时,该小组同学把一个高为0.1米的实心圆柱体先后浸没在甲、乙两种液体中(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如图所示,并不断改变它所处的深度.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1)分析比较 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同种液体中,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与深度成正比.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他们利用仪器测得液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及圆柱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并利用公式求得上、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液体甲 | ||||||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20 | 0.40 | 0.60 | 0.80 | 1.00 |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1.00 | 1.20 | 1.40 | 1.60 | 1.80 | 2.00 |
表二:液体乙 | ||||||
液面到上表面的距离h(米) | 0.02 | 0.04 | 0.06 | 0.08 | 0.10 | |
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16 | 0.32 | 0.48 | 0.64 | 0.80 | |
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牛) | 0.80 | 0.96 | 1.12 | 1.28 | 1.44 | 1.60 |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
(b) 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二行与第三行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