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cm,木块A的长度是______厘米。
如图所示是一种电热暧手袋的简易电路图,当专用插头插入电源并闭合开关S时,红色指示灯L和发热体R之间的连接方式是______,电流通过发热体R会使其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______效应。
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①_____;②_____。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一位同学用刻度尺先后三次测量一物体长度,各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5.43cm、25.45cm、25.46cm,则此物长应是( )
A. 25.44cm B. 25.45cm C. 25.46cm D. 25. 47cm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__cm; tBC=__s;VAB=__m/s;VBC=__ 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__,是在做__运动.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选填“大”或“小”).
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B. 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C. 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D. 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为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小丽做了一些测量,其中记录错误的是( )
A. 身高16m B. 质量40kg C. 体温37℃ D. 1min心跳75次
小华用透镜观察书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成的是虚像
B. 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
C. 图中的透镜制成的眼镜可以用于矫正近视眼
D. 图中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变大
高层建筑的墙体中有三根绞在一起的电线,可以用如图乙所示的“测量仪”把它们区分开。小华将A、B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接在X、Z两端,灯泡发光;小华将B、C连在一起时,小明将“测量仪”连在X、Y两端,灯泡发光。则( )
A. A和Y是同一根电线,B和Z是同一根电线
B. B和Z是同一根电线,C和Y是同一根电线
C. A和Y是同一根电线,B和X是同一根电线
D. B和X是同一根电线,C和Y是同一根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