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为粗略测算电热器的功率,甲乙两小组的同学提出了一个实验的原理设想:利用如图所示的电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测量相关的数据,计算出水吸收的热量,如果忽略掉热损失,就可以粗略地认为电热器消耗的电能等于水吸收的热量,然后再计算电功率。根据这个思路,他们将电热器放入一塑料杯里(杯外还包装有泡沫塑料),杯内装有水。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两个不同的电热器,以及质量不同的水进行实验。表1、表2分别是甲、乙两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已知水的比热容C)
(1)实验前,同学们对两加热器的发热丝进行了观察比较,发现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
于是他们马上判断出两电热丝的阻值不相同,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是 。
(2)这个实验方案的计算原理是P= (物理量符号参照数据表所示)
(3)要计算电功率,甲小组处理数据时,只选择了前六个数据,其原因是若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则其测量值比真实值偏 (选填“大”或“小”),而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是 (选填“实验误差”或“数据处理错误”)。
(4)合理处理数据后,他们对比了老师给的电热器铭牌数据,发现误差比较小的是 组,原因是 。
(1)电阻粗细不同.(2).(3)小,数据处理错误.(4)乙,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小,热量散失少.
解析试题分析:(1)导体电阻由导体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在材料与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粗细不同,导体电阻不同.
(2)水所吸收的热量Q=cm△t,的电热器做的功W=Q=cm△t,则电热器功率P==
.
(3)在第5min水已经沸腾,如果计算加热时间取“8min”,由热量公式求出的热量小于电热器做的功,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造成实验偏差的原因是数据处理错误.
(4)乙实验小组水的温度与环境温度相差小,实验过程中热量散失少,乙实验小组的实验误差小.
考点: 热量 焦耳定律的应用
小明根据下表所提供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A.固体物质的比热容一定小于液体物质的比热容 |
B.同种物质的比热容会因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 |
C.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均未沸腾),酒精的温度变化较大 |
D.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的热量后,铜块的温度一定较高 |
小明同学学习了燃料的热值后,考虑到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会被水吸收,而水的比热已知.(注:燃料完全燃烧放热用Q放=mq计算,某燃料的热值用q表示;其质量用m表示).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煤油和菜籽油的热值的大小关系.他组装了图10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记录结果见下表:
燃料 | 加热前的水温/℃ | 燃料燃尽后水温/℃ |
煤油 | 25 | 44 |
菜籽油 | 25 | 34 |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物质 | 质量/g | 初始温度/℃ | 最后温度/℃ | 加热时间/min |
水 | 60 | 20 | 45 | 6 |
食用油 | 60 | 20 | 68 | 6 |
教学大楼每层楼高为3m,小明提着一重为50N的箱子, 沿楼梯从一楼登上三楼,再沿三楼水平走廊走了4m进入教室,则小明从一楼到教室过程中对箱子做的功为( )
A.0 J | B.300 J | C.450 J | D.500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