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1所示是小明探究小灯泡电阻所用的器材,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连线不能交叉.
(2)闭合开关前,滑片P应移到 端(填A或B).
(3)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漏填了一个电流数据,请你把图2所示的读数填入表的空格中.
实验次数 | 电压/V | 电流/A |
1 | 3.5 | 0.28 |
2 | 2.5 | |
3 | 1.5 | 0.18 |
(4)小明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对比得出的几个电阻值,发现每次测量结果都有较大差异,你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5)小明用完全相同的器材做进一步探究时,发现分别用如图3甲、乙所示的两个电路测出的小灯泡的电阻也有差异,你认为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答案】(1)
(2)B (3)0.24 (4)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图甲中电流表测的是通过小灯泡和伏特表的总电流,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小.图乙的电压表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的总电压,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大.(或图甲测的是小灯泡和电压表并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小.图乙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串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大)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确定下面接入的接线柱,把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确定电压表的量程.
(2)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护电路,应让滑动变阻器的连入电路的阻值最大,根据滑动变阻器的解法判断;
(3)电流表读数:确定使用的量程,确定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
(4)导体电阻跟导体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有关,从电阻大小影响因素来考虑.
(5)由欧姆定律知,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根据R=计算的电阻.甲、乙所示的两个电路测出的小灯泡的电阻有差异,就应从电压和电流的测量的准确程度上分析.
解:(1)探究小灯泡电阻,则电压表与灯泡并联,电流表与灯泡串联,因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把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根据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变阻器的阻值变大,确定将下面的左边的接线柱A接入,根据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确定电压表使用0﹣15V的量程.实物连接图如图:
(2)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护电路,因滑动变阻器的连入电路的电阻为滑片P左边的电阻,所以为了连入的阻值最大,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B端
故答案为:B.
(3)电流表使用的0﹣0.6A的量程,每一个大格代表0.2A,每一个小格代表0.02A,示数是0.24A.
故答案为:0.24.
(4)每次测量结果只是在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而测量的结果,只是灯泡两端的电压逐渐增大,小灯泡的功率变大,灯丝温度升高,阻值变大,可见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答案为:小灯泡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5)实验时,没有考虑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影响,实质在使用时,电压表的内阻很大,电流表内阻很小,在图甲中电流表测的是通过小灯泡和伏特表的总电流,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小.图乙中的电压表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的总电压,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大.(或图甲测的是小灯泡和电压表并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小.图乙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串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大.)
故答案为:图甲中电流表测的是通过小灯泡和伏特表的总电流,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小.图乙的电压表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的总电压,使电阻的测量值偏大.(或图甲测的是小灯泡和电压表并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小.图乙测的是小灯泡和电流表串联的总电阻,测量结果偏大)
【题目】将少量粉末状的樟脑装入烧瓶,用酒精灯缓缓加热,封闭在瓶内的树枝上逐渐出现玲珑洁白的“人造雪景”,取出树枝,美丽的“雪景”会慢慢消失,消失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题目】小华有一部“傻瓜”相机,照相时不能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能调节焦距;他从说明书中了解到:相机镜头的焦距是35cm,拍摄时景物应在3m以外.对此,小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该相机拍摄3m以外的景物时,就不需要调节像距了呢?于是他查到该相机镜头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数据如下表:
物距/m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4.0 | 4.5 | 5.0 | 5.5 | 6.0 |
像距/cm | 36.27 | 35.84 | 35.62 | 35.50 | 35.41 | 35.35 | 35.30 | 35.26 | 35.23 | 35.21 | 35.20 |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简单说明用该相机拍摄3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由:
(2)请在坐标纸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是:
(4)小燕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①成像出现了如图2所示的问题.你解决的方法是 .
②小燕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3),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