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6、如图所示,是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让同一小球两次分别从同一滑轨的不同高度A处和B处自由滚下,撞击处于水平面上同一位置的纸盒:
(1)此实验中,通过观察什么来比较小球的动能大小?答:
纸盒被撞击出去的距离的远近
;因此,从
A
处滚下的小球到达平面上动能较大.
(2)已知同一小球从A、B处滚到平面上的速度分别为vA、vB,且vA大于vB.由此可知小球的动能大小与它的
速度
有关.
分析:(1)小球的动能的大小由小球的质量和速度来决定,研究动能大小与这两个因素的关系时,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小球起始点的高度体现了小球速度,小球动能的多少是通过它能够对外做功的多少来体现的;
(2)在此题中小球对纸盒做功,对纸盒做功的多少,通过纸盒移动的距离来反映小球动能的多少.
解答:解:(1)小球推动纸盒,对纸盒做功,对纸盒做功的多少体现小球动能的多少,小球将纸盒推的越远,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多;
(2)同一个球,控制了球的质量相同,从不同的高度A、B滚落,说明了速度不同,由此可知研究的是物体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故答案为:(1)纸盒被撞击出去的距离的远近、A;
(2)速度.
点评:本实验中研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反映动能多少时运用了转换法,通过图中给出的情景结合题意,找出A、B两次实验的异同点是解此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实验题   
1.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B蜡烛
B蜡烛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完全重合
完全重合
为止,这时发现像和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垂直
垂直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相等
相等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B
B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2.小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10
10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
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够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
倒立
倒立
放大
放大
像,
投影仪
投影仪
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除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以外,还必须要得器材是
刻度尺(或光具座)
刻度尺(或光具座)

(2)实验前,要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
凸透镜的主光轴
凸透镜的主光轴
上.实验中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情况,此时应该将
蜡烛
蜡烛
调整.
(3)小明移动光屏至光屏上显示清晰的像,为了研究某种缺陷眼睛晶状体的成像情况,他又将凸透镜换成了不同焦距的另一凸透镜,此时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当他把光屏向左移动时,光屏上的像变清晰了.小明研究的是
近视
近视
(“近视”或“远视”)眼的晶状体成像情况,可以用
凹透镜
凹透镜
(“凸透镜”或“凹透镜”)进行矫正,这种眼睛晶状体的焦距比正常人的要

(4)晓华为研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实像的规律,要多测量几次成倒立、等大实像时的物距与像距.而她固定好透镜,改变烛焰和光屏位置时,发现成这样像的物体和光屏位置是唯一的,为能多次测量,她应该
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几组实验

这样的多次测量,能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便于找到规律的一般性,在你所经历的探究实验中还有很多,试举一例
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
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时,改变入射光线方向,多测几组数据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