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为“探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两个相同的烧瓶中密封初温相同、质量相等的煤油,通电一段时间后,右侧玻璃管中液面比左侧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B. 右侧电阻丝的阻值比左侧小

C. 通过右侧电阻丝的电流比左侧小

D. 该装置用于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

(1)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体现的是转换思想;

(2)根据焦耳定律判定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从而判定出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的变化关系;

(3)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流关系时,控制电阻和通电时间不变;

(4)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关系时,要控制电流、通电时间不变。

解答:A. 通过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判断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这种方法是转换法;故A不正确;

BCD、由图可以看出,两个电阻丝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电流是相等的,故C错误,右侧玻璃管中液面比左侧高,说明右侧产生的热量较多,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在电流强度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所以右侧电阻丝的阻值比左侧大,故B错误;该装置是用于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多少与电阻大小的关系的,故D正确。

故选D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零下10℃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2019年1月9日盐城部分地区迎来了首场降雪。为了应对下雪可能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做好了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的准备预案。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吸热/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高/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象是______

(5)1月9日我市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