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下列事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A.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B. 初春,早晨出现浓雾
C. 夏天,洒在室内地上的水不见了 D. 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一块平面镜,当同学们走近镜子时,他们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同学间可以通过镜子互相看到对方表明了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_的;有时阳光射进来,部分同学看到镜子里很"刺眼”,这是因为镜子发生了_____________。
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 , 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有一块冰,若全部熔化成水,质量将____,体积将______(后两空均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若冰块只熔化了一半,剩余冰的密度是________千克/米3 .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数据在图中作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曲线。___
(2)如图(a)、(b)所示,图________是水沸腾时的情况。从实验可得出,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热,但温度________。
(3)由表可知,该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____℃,当地的大气压 _______1标准大气压。(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___________ 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___________ .图乙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____ ℃,水的温度_____ ℃.
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 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处 B. 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 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小兮在“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时间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停表所显示的时间。
(1)该实验是通过公式________求出平均速度v。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斜面底部设置有金属片,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计时.在某次测量中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后才停止计时,则所测时间会偏________(选填“长”或“短”)。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BC=________cm,tBC=________s,vAC=________m/s(速度vAC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如果小车没到B点就停止计时,会导致所测AB段的平均速度vAB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4)甲、乙两位同学在计算A至C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时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甲:; 乙:.
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甲”或“乙”)
(5)实验中,vAB、vBC、vAC三者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应该是________。根据测量可知,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________,小车全程做________直线运动(选填“变速”或“匀速”)。
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t图像,由图像可知( )
A. 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 B. 甲、乙都以2m/s的速度匀速运动
C. 甲、乙两车经过5s一定相遇 D. 甲车速度越来越大, 乙车速度不变
小军用自制的水凸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如图所示。当向水凸透镜里注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当从水凸透镜里抽水时,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大。
(1)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_____________。
(2)当该同学移动蜡烛,水凸透镜和光屏至图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此时该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_。
(3)小军接着在蜡烛和光屏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将水凸透镜移至_________cm刻度处,再次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像的大小跟原来相比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小军利用注射器向水凸透镜注入少许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小军要想重新得到清晰的烛焰像,在蜡烛和水凸透镜的位置都不变的情况下,应将光屏向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水凸透镜的方向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小军发现将自己的眼镜放在蜡烛和水凸透镜之间,也能看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清晰了。则小军戴的是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由于蜡烛的燃烧小军发现光屏上的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呈在光屏的中央,可以将凸透镜向_______(选填“上”或“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