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4s内通过20m的距离,那么,它在前2s内速度一定是( )
A. 5m/s B. 10m/s C. 80m/s D. 无法确定
D 【解析】由题,可知物体4s内的平均速度为。因为不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无法判断物体在前2s内速度,故D符合题意为答案。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严冬,堆砌的雪人变小﹣﹣熔化
B. 用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升华
C. 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液化
D.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汽化
C 【解析】A. 严冬堆成的雪人变小,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 用吹风机将头发吹干,头发上的水分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 水烧开时,壶嘴出现“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该选项说法正确;D. 放在衣柜的樟脑丸变小了,由固态直接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C.如图所示,用吊车将棱长为1 m的正方体花岗岩从距水面1 m高的A处沿竖直方向匀速放入水中。在整个过程中,钢缆拉力大小与下落高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花岗岩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等于_____ N;花岗岩石下落到图甲B处(h0=2 m)时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等于________ Pa(g取10 N/kg,水密度为1.0×103 kg/m3,计算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104 3×104 【解析】试题分析:花岗岩石浸没在水中时V排=V物=1m3, 所以花岗岩受到的浮力F浮=ρgV排=1.0×103kg/m3×10N/kg×1m3=1.0×104N; 花岗岩下落到图甲B处时,下表面距离水的深度h=2m+1m=3m, 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ρgh=1.0×103kg/m3×10N/kg×3m=3×104Pa.公共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使用固定于路边的照相机,连续两次拍照的时间间隔为2秒,车长为10米,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汽车行驶的运动速度约为____米/秒,这是它的______速度(选填“平均”或“瞬时”)。
5 平均 【解析】由图知,2s内汽车通过的距离为一个车长,即10m,所以速度为: ; 此速度为2s时间的平均速度。
小华从学校到家里的距离约为1200m,他在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s;那么,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4.8m/s C. 5m/s D. 6m/s
B 【解析】前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 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为:; 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故选B。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常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这通常是采用“背景拍摄法”:让孙悟空站在平台上,做着飞行的动作,在他的背后展现出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同时加上烟雾效果,摄影师把人物动作和飘动的白云及下面的烟雾等一齐摄人镜头.放映时,观众就感觉到孙悟空在“腾云驾雾”.这里,观众所选的参照物是 ( )
A.孙悟空 B.平台
C.飘动的白云 D.烟雾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该选择好适当的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要看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以演员背后展现的蓝天和急速飘动的白云为参照物,演员与布景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演员是运动的,是一种视觉上的错觉. 故选...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A 【解析】 试题分析: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轮船一直浮在水面上,所以根据物体的沉浮条件可知,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的浮力,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故A符合题意,B、C不符合题意; 由于江水的密度小于东海海水的密度,所以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排开液体的体积将变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C 【解析】试题分析: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带正电的原子核周围有较大空间,因此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②符合题意;极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说明正电荷分部在原子核上,较大空间内是没有带正电的粒子,故③符合题意;该实验与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没有任何关系,故①不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