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黄山的景色天下闻名,严冬时节山上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雨凇”是由在朔风里飘扬的雨滴并附着于树枝、草等物体上形成的冰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看,“雨凇”的形成属于_____现象。
一个成年人参加一次长跑,身体消耗的能量为6.6×106J,这些能量相当于完全燃烧0.55kg的干木柴才能得到,则干木柴的热值为_____J/kg,干木柴用掉一半后,剩余干木柴的热值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用纸遮住,屏上将得到_______(选填“完整”或“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_______(选填“上移”或“下移”)。
(3)如图乙,他把“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的形状是_______。
A.上 B.C.D.下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的气泡中是_____,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_____(选填“空气”、“水蒸气”、“小水珠”或“二氧化碳气体”).水面上“白雾”的形成原因是:_____。
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巢湖市获得2017年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巢湖的变化很大.图是城市中的公共厕所内安装的热风干手器,可以很快将湿手吹干,它是应用了_____的物理原理.
实验室有一只读数不准确的温度计,在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时,其读数为20℃,在测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时,其读数为80℃.温度计示数为41℃时,对应的实际温度是_____;实际温度为60℃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
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熔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草叶上形成“露珠”
C. 山间形成浓雾 D. 草叶上形成“白霜”
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
B. 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
D. 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小明路过一座大桥时,发现桥面有条宽窄相同的裂缝,他用刻度尺测得裂缝某处宽为7.00cm,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为得到该裂缝的平均宽度,小明应在裂缝的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位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