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08?上海)某小组同学在做“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当发光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确定时,将凸透镜从发光物体处缓慢向光屏移动的过程中,有时能在光屏上成两次清晰的像,有时只能成一次清晰的像,有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为了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5、6、7)的第一次成像数据中像距v物距u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
凸透镜 焦距 f (cm) | 实验序 号 | 物屏 距离L (cm) | 第一次成像 | 第一次成像 | ||||
物距 u(cm) | 像距 v (cm) | 像的 大小 | 物距u′ (cm) | 像距v′(cm) | 像的 大小 | |||
10 | l | 49 | 14 | 35 | 放大 | 35 | 14 | 缩小 |
2 | 45 | 15 | 30 | 放大 | 30 | 15 | 缩小 | |
3 | 40 | 20 | 20 | 等大 |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 |||
4 | 35 |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 ||||||
15 | 5 | 80 | 20 | 60 | 放大 | 60 | 20 | 缩小 |
6 | 64 | 24 | 40 | 放大 | 40 | 24 | 缩小 | |
7 | 60 | 30 | 30 | 等大 | 不能在光屏上第二次成像 | |||
8 | 55 | 不能在光屏上成像 |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5、或6)的第一和第二次成像数据中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结论:同一凸透镜,当
物屏距离L
物屏距离L
一定,移动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两次像时,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继续分析比较表格是物屏距离L与凸透镜焦距f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在
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条件下,移动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体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当物距与像距相同且都等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
当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当物距与像距相同且都等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等大的,
当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所成的像是放大的.
解答:解:(1)通过图表所示,物距越小,而像距越大,故答案为: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V随物距U的增大而减小;
(2)在图表中,物屏距离不变,而物距与像距交换,此时都能在光屏上成像,故答案为:物屏距离L,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由图表中可推算出只有序号1、2、5、6实验中,才可在屏上成两次像,故答案为: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2)在图表中,物屏距离不变,而物距与像距交换,此时都能在光屏上成像,故答案为:物屏距离L,第一次成像的物距是第二次成像的像距.
(3)由图表中可推算出只有序号1、2、5、6实验中,才可在屏上成两次像,故答案为:物屏距离L大于凸透镜的4倍焦距.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小题2】下列相关推断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那一项不属于苹果的成功经验( )
iPod、iPhone、iPad……自从上世纪末在盖茨的支持下回归苹果,乔布斯就用他惯常的创新手段,收获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从而使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样的成功,在离开乔布斯的时代,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奢求。
谈论技术的人总是想从苹果的产品身上挖掘出更多领先技术的表现,虽然偶有收获,但最近的失望却越来越多:Mac机型越来越慢的更新换代、iPad的新瓶旧酒,都表现出苹果的创新乏力。我想请果粉们扪心自问,如果不是乔布斯站在苹果的大柜台后面叫卖,你会对iPad有恁大的热情吗?于是,谈论营销的人又想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了苹果掌握有“少数派”和“神秘感”两大营销定律。但实际上,乔布斯不在苹果的那些年,苹果走的同样一条道路,结果却是一败涂地。其实他们不知道,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因为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业界将苹果如今的成功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殊不知并没有这样的苹果精神存在,苹果精神的关键决不在于藐视权威,因为乔布斯自己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2008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将全球金融危机比喻为“金融传染病”,这个比喻用在苹果的用户群身上也非常合适。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就象是病原体的不断变异。一旦将来某一天,离开了乔布斯这个可以不断变异的病原体,“苹果传染病”的感染能力便岌岌可危了。
《哈佛商业评论》认为,“如果一个艺术性的流程很少失败,就说明这一流程已经具有了可预测性,是时候把它转化成科学流程了”。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显然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经过这么多次这么多年的检验,也确实很少失败;但是很遗憾,这一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于是,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能在很多地方引发追捧,中国的北京、上海也不例外,但这一传染力到了成都就势微了,在成都买iPhone、iPad既不抢购也不排队。是成都人不知道苹果吗?肯定不是,成都作为中国西部的IT中心,苹果同样享受极高的知名度。是成都悠闲的生活态度;成都人深知,小白鼠不是人生的理想模式,“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不需要在对什么东西的追逐和追捧当中得到体现和发泄。
【小题1】下列有关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谈论营销的人从营销的角度去探求苹果的经验,总结出了苹果成功的两大经验,即“少数派”和“神秘感”。 |
B.由于盖茨的支持,苹果重新成为IT巨头之一,甚至与Google和微软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
C.苹果的成功是不能被复制的,即使是苹果自己;苹果在当下的成功可以归结为“苹果的精神”:叛逆、无拘无束、藐视权威…… |
D.离开乔布斯的苹果,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所以乔布斯对苹果而言就是一个权威、一个教主、一尊神。 |
A.经济学诺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说,苹果就象是一种传染病,而乔布斯则是这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
B.要想把乔布斯的偶像光环变成一顶可以摘下来转手他人的帽子,似乎彻底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因为它是一个艺术性的过程,而非科学流程。 |
C.中国的北京、上海,对每一款苹果新品的上市,都热烈的追捧,表明他们还不明白“生活的目的是生活本身”这个道理。 |
D.只有创新,才能使苹果取得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和令业界难望项背的成功,而这一切只有乔布斯才能做到。 |
A.苹果精神从核心而言,就是一个偶像崇拜; |
B.乔布斯的创新确实与众不同,没有章法可循,也没有所谓的创新方法可以复制; |
C.乔布斯对苹果的率领和对苹果迷的吸引的艺术过程常葆青春的核心力量之一就是不可预测性。 |
D.乔布斯开创了苹果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