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徐州二模)小明同学在竖直悬挂的弹簧下加钩码,做“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下表是小明同学收集的实验数据.
(1)请你帮助小明同学完成上表的空白处;
(2)在坐标中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
(3)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你可得到的结论:
(4)支持你上述结论的依据是:
(5)此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一个应用是:
(6)在对本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你觉得运用图象分析的优点有哪些?(说出一点即可)
弹力/N | 0 | 0.5 | 1.0 | 1.5 | 2.0 | 2.5 |
弹簧总长度/cm | 6.0 | 7.2 | 8.4 | 9.6 | 10.8 | 12.0 |
弹簧伸长量/cm | 0 | 1.2 | 2.4 2.4 |
3.6 3.6 |
4.8 4.8 |
6.0 6.0 |
(2)在坐标中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
(3)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你可得到的结论: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4)支持你上述结论的依据是: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
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
.(5)此实验结论在实际中的一个应用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
.(6)在对本实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你觉得运用图象分析的优点有哪些?(说出一点即可)
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
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弹簧测力计原理的相关知识,主要有:
(1)在弹簧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运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L=1.2cm×
,填入表格;
(2)能在坐标系中才用描点法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
(3)根据画出的图象,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因此,可以得到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4)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
(1)在弹簧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运用公式分别计算出弹簧的伸长量△L=1.2cm×
F2 |
F1 |
(2)能在坐标系中才用描点法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
(3)根据画出的图象,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因此,可以得到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4)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
解答:解:(1)通过观察表格中前四组数据可知:弹力每增加0.5N,弹簧的伸长量就增加1.2cm,故当弹力为1.0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2cm×
=2.4cm;当弹力为1.5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2cm×
=3.6cm;当弹力为2.0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2cm×
=4.8cm;当弹力为2.5N时,弹簧的伸长量为1.2cm×
=6.0cm;
故答案为:2.4;3.6;4.8;6.0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在图中的坐标系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3)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可得到弹簧的测力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而: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4)由图象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即正比例函数图象.
故答案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
(5)弹簧测力计上刻度是均匀的,因为在弹簧的测力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例关系.
故答案为:弹簧测力计
(6)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可以了解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其间任意伸长量对应的弹力大小等.
故答案为: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
1.0N |
0.5N |
1.5N |
0.5N |
2N |
0.5N |
2.5N |
0.5N |
故答案为:2.4;3.6;4.8;6.0
(2)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在图中的坐标系画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3)分析实验数据或从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图,可得到弹簧的测力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这一结论;
故答案为而: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的弹力成正比.
(4)由图象可以看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即正比例函数图象.
故答案为:弹簧的伸长量与受的弹力的图象为正比例函数图象.
(5)弹簧测力计上刻度是均匀的,因为在弹簧的测力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例关系.
故答案为:弹簧测力计
(6)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可以了解变化趋势;可以得到其间任意伸长量对应的弹力大小等.
故答案为:用图象分析实验数据更直观明了.
点评:本实验探究了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收集的实验数据,得出了在弹簧的测力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弹力成正比例关系这一结论,以此反馈到书本知识,思路新颖,对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