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吸热、放热情况与其他不同的是( )
A. 初春,湖面上冰化成水
B. 盛夏,草叶上形成露珠
C. 深秋,枫叶上形成霜
D. 严冬,树枝上形成雾凇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B.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 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
D. 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把一支无刻度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温合物中时,水银柱长20cm,把它插入1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里,水银柱长为40cm,将它插入某液体中时,水银柱长25cm,此液体的温度是________ ℃.
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生成的
B. 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升华生成的
C. “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 “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小明看到滑雪运动员从越陡的坡滑下时,越快滑到底端.对此他猜想:“物体离地高度一定时,斜面坡度越大,物体从静止开始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也越大”.为了验证猜想,他设计了下面的实验.
(1)实验所需的公式:_______.
(2)实验器材:除了图所示的器材,你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和_______.
(3)正确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为_______.
①把木块移动到 B、C 点,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重复以上步骤;
②如图所示,把木块固定在 A 点,用刻度尺测出滑块释放点到木板低端的距离s;
③计算各次实验的平均速度,检验猜想是否正确;
④测量长木板的总长度L;
⑤让滑块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滑块从释放点到木板底部用的时间t.
针对生活中的一些物理量的估测,下列合理的是( )
A. 温暖舒适的气温为 37℃
B. 人的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2s
C. 中学生百米赛跑平均速度约为 7.1m/s
D. 课桌的高度为 1.6m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____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道倒立、_____清晰的实像,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___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落上一只小虫,则光屏上所成的像_____(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____(选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无数的诗歌辞赋,我们在欣赏这些诗歌辞赋时,不仅要挖掘其思想内涵,还可以探究其中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下面是某位同学对部分诗句中蕴涵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特征“音调”
B. “露似珍珠月似弓”——露实际是小水珠,是由冰熔化形成
C. “人画桃花相映红”——桃花是光源,发出的红光映红了人的脸
D. “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的运动,是以江岸为参照物的
根据实物电路在侧线框内画出电路图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