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写出物态变化名称:雾 ______ ,露 ______ ,霜 ______ ,白气 ______ ,冰花 ______ 在玻璃 ______ 侧.
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为两个用电器的电阻,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分别为3.0V,1.5W;6.0V,1.8W,则R1________R2(填“大于”、“等于”、“小于”),若使两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都不超过自身的额定电压,允许外加电压U的最大值是________V.
两根电阻丝的电阻分别为15欧和30欧的电阻,将它们串联接入同一电源两端,则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为
A. 1:2 B. 2:1 C. 1:4 D. 1:1
一台四冲程内燃机飞轮转速为3 600 rad/min,它1 s完成了
A. 120个冲程,做了30次功 B. 120个冲程,做了60次功
C. 30个冲程,做了30次功 D. 60个冲程,做了15次功
“模拟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以真实的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为原型,创造出和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相同或相近的实验环境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 ________ (填冰、温水、与室温相同的水),在在蒸发容器中放入 ________ (填冰、温水、与室温相同的水).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 ________ 出现,其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 在蒸发容器的底部出现了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3)人们把善于传热(或传热本领大)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属就是热的良导体;人们把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你认为如图中的蒸发容器用 ________ 容器为好(选填“金属”或“玻璃”).
“地面的水______后,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会______成小水滴或______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中悬浮在高层空气中,这就形成了______。”对于引号中这段文字空缺的内容,下列填充正确的是( )
A. 汽化 液化 凝固 云
B. 蒸发 液化 凝华 雨
C. 蒸发 液化 凝华 云
D. 蒸发 凝华 液化 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各组使用相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
(1)小华所在的小组实验操作规范,测量准确,该小组实验记录如下表:
请你根据上表信息,求出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__ cm.
(2)小华所在的小组把蜡烛放在该凸透镜的焦点上,凸透镜固定不动,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在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3)若烛焰、凸透镜、光屏放在适当位置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凸透镜位置不变,烛焰向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一小段距离时,为了在光屏上再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 (远离/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适当的距离.
(4)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__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 是15.00cm。
(2)实验前,在摆放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时要求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同时注意将 (填“凸透镜”、“蜡烛”或“光屏”)摆放在另外两个元件的中间。
(3)如图乙所示,若想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个位置中的__________位置。
(4)通过实验小明明白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一次他在给兄弟班级照毕业像时,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观景框内,他应将照相机 (填“靠近”或“远离”)被拍照的同学,这样才能在观景框内看到全班同学清晰的画面。
(5)小明进一步学习知道了眼球的成像原理。一束来自远处的光经眼球的角膜和晶状体折射后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 (填“前”或“后”),这就是近视眼,矫正方法是戴一副由 (填“凸”或“凹”)透镜片做的眼镜。
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_成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云中的小水滴________成小冰晶.(均填物态变化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