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1?宿迁模拟)小明和小华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A瓶中的金属丝是铜丝,B瓶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温度计显示煤油的温度.
(1)这两个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
(2)小华问小明“水比较容易获得,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解释为:
(3)将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串联接入电路中,这是为了控制
(4)实验过程中,小明和小华发现B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很快,而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几乎不变化.这是因为
(5)此实验的设计,除下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还应用了什么方法?答:
(1)这两个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
相等
相等
.(2)小华问小明“水比较容易获得,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解释为:
煤油的比热容较小,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煤油温度变化大
煤油的比热容较小,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煤油温度变化大
.(3)将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串联接入电路中,这是为了控制
电流
电流
和通电时间
通电时间
相同.(4)实验过程中,小明和小华发现B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很快,而A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几乎不变化.这是因为
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5)此实验的设计,除下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还应用了什么方法?答:
转换法
转换法
.分析:(1)实验时,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产生的热量,被煤油吸收,煤油吸收热量温度升高;通过温度计的示数变化反应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为准确反应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两个烧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要相等;
(2)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变化大,据此分析;
(3)由焦耳定律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为了研究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要控制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为此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4)B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说明B烧瓶中的煤油吸收的热量多,而AB两个烧瓶中的电阻丝串联,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根据焦耳定律Q=I2Rt分析判断;
(5)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
(2)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煤油的温度变化大,据此分析;
(3)由焦耳定律可知,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为了研究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要控制通过的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为此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实验.
(4)B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说明B烧瓶中的煤油吸收的热量多,而AB两个烧瓶中的电阻丝串联,通过两电阻丝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根据焦耳定律Q=I2Rt分析判断;
(5)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
解答:解:
(1)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产生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为准确反应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两个烧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相等;
(2)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的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温度升高的多,用煤油做实验效果更明显;
(3)将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串联接人电路中,让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4)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5)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利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1)相等;
(2)水的比热容较大,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水温变化不明显;
(3)电流,通电时间;
(4)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5)转换法.
(1)通电后电流通过电阻丝做功,产生热量使煤油的温度升高,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为准确反应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两个烧瓶中所盛煤油的质量应该相等;
(2)因为煤油的比热容比水的小,相同质量的煤油和水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煤油温度升高的多,用煤油做实验效果更明显;
(3)将铜丝和镍铬合金丝串联接人电路中,让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4)由焦耳定律Q=I2Rt可知,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说明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5)通过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大小来判断电流产生的热量的多少,利用了转换法.
故答案为:(1)相等;
(2)水的比热容较大,相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水温变化不明显;
(3)电流,通电时间;
(4)镍铬合金丝的电阻比铜丝的电阻大得多;
(5)转换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吸热公式的应用、串联电路的电流关系的了解和掌握,理解并用好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是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