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6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时候小明骑车都比小红慢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远
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长
D.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小

【答案】D
【解析】解:A、小明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的平均速度是6m/s,根据平均速度的物理含义可以知道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比小红慢的,但不表示任何时候都慢,故A错误;
B、根据速度的公式v= 可以变形得到:s=vt,由此知道路程是由v和t共同决定的,题目中只给出了v,没有提到t,所以无法确定s的大小,故B错误;
C、根据速度的公式v= 可以变形得到:t= ,由此知道时间是由s和v共同决定的,题目中只给出了v,没有提到s,所以无法确定t的大小,故C错误;
D、小明和小红做的是变速运动,所以平均速度只能描述出两人全程平均的运动快慢的情况,却无法判定在任一时刻的快慢情况,更无法保证每时每刻小明都比小红快,由已知可得,故D正确.
故选D.
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变速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物体实际运动过程中,有时比这个速度大,有时比这个速度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洛阳桥 被誉为“福建桥梁状元”的洛 阳桥坐落于福建泉州洛阳江上。又名“万安桥”, 如图24所示。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1053年,工程历时七年。桥原长 1200多米,宽约5米,有桥墩46座,扶栏500个,石狮28 ,石亭7座,石塔9座,规模宏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梁式石桥。桥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兴建。

洛阳桥的桥址位于江海汇合处,水深流急,建造桥

基十分困难,桥基随时可能陷落坍塌、甚至被冲入海。洛阳桥的建桥工程,规模巨大,结 构工艺技术高超,影响深远。像近代桥梁的“筏形基础”,在国外尚不足百年; “浮运架 梁法”今日还很通行;“种蛎固基法”将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堪称绝妙。关键性的工程 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首先在江中沿桥址中线,向江中抛填石料,形成一条横跨过江的矮石堤。石堤宽约 25 米,而长度达 500 余米。 然后,匠师们利用洛阳江里盛产牡蛎这一自然条件,在矮石堤上散置蛎房。由于牡蛎繁殖 力强,石堤里外间隙,成片成丛、密集繁生,两三年时间,就将原本松散的石堤胶结成一 牢固整体。同时,石堤经受浪潮往复冲击,逐渐密实,底层石料嵌入流沙,使整条石堤变 得格外稳固。这样筑成的桥墩底盘,用作桥基,即现代桥梁工程中的所谓“筏形基础”,既 增大了基础的面积,又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能有效防止不均匀沉降。 在“筏形基础”上,再用巨型条石,齿牙交错,互相叠压,逐层垒砌,筑成桥墩,墩的上 下游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基间亦置大量牡蛎胶粘,潮汐来去,不能冲动。两墩 间净孔,约在一丈五六尺。沿岸开采的石梁,预先放在浮排上,等到两邻近桥墩完成后, 即趁涨潮之时,驶入两桥墩间,待潮退,浮排下降,石梁即可落在石墩上,全桥石梁 300 余条,每条约二三十吨重,皆“激浪涨舟,浮运架梁”而成。

洛阳桥的建成,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历经地震、飓风、水患和战争, 洛阳桥经受了几百年的考验,依然屹立,堪称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伟大创举。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42.经勘测发现某地块承载能力比较薄弱,如果要在该地块建筑一座高塔,容易发生局部

沉降或坍塌。为了避免发生局部沉降和坍塌问题,请你借鉴洛阳桥成功建桥的经验, 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写出你的理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