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叫________;它的示数是______,它的测量范围为________,分度值为________,使用时,它__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物体距凸透镜20cm处,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cm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八年级的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要看到如图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如图所示,这是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A处应该是________光,B处应该是________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________混合而成的。
(2)在该实验中,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________(选填“A”或“B”)的外侧时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________,其主要特性是具有________。
(3)实验表明,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________(选填“顶角”或“底边”)偏折。
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 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 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 水中铅笔,水面折断 D. 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两盆水里面都有没熔化的冰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阴凉处,在盆内冰块均未熔化完前,两盆水的水温相比
A. 在阴凉处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B. 两盆水温度一样高
C. 在阳光下的那盆水的温度高 D. 无法确定
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__(选填“厚”或“薄”)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透明玻璃板,把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前面,该同学应在玻璃板的________(选填“前面”或“后面”)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________(选填“反射”或“折射”)所成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____________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跟蜡烛A的像____________。
(4)该同学体会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成像虽没有平面镜清晰,但能观察到蜡烛________(选填“A”或“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中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 “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 “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 “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 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铃声明显减弱
B. 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里放入水中,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 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 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