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目镜和物镜),每组透镜的作用分别相当于
A. 凹透镜凹透镜 B. 凸透镜凹透镜 C. 凸透镜凸透镜 D. 凹透镜凸透镜
黄山是我省著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来旅游,有少数游客在山上游玩时将空纯净水瓶扔在山上,这样做既污染环境,同时还可能引发山林火灾.这是因为雨水进入饮料瓶后就相当于一个________ 透镜.晴天,当强太阳光照射它时,它对太阳光具有________ 作用,可能会引起枯叶着火.
下列说法中的“热”字,其中是指“热量”的是( )
A. 热膨胀 B. 摩擦生热 C. 天热极了 D. 熔化吸热
(题文)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主要结构都是由一组________和________。在显微镜中靠近物体的一组凸透镜叫________,靠近眼睛的一组凸透镜叫________。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为
A.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B.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C. 目镜成放大实像,物镜成放大实像
D. 目镜成放大虚像,物镜成放大虚像
如图,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f=30cm)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白纸,细盐粉,头发丝,昆虫翅膀等: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__ 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__ 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mm,如图甲所示;
(2)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应该能成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不是这样,“箭头”与水滴间的距离,或者改变水滴的直径),这是通过小水滴所成的________ (选填“虚”或“实”)像;
(3)如图甲中,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__ (选填“厚”或“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__ ;
(4)使凸透镜作________ (物、目)镜,与小水滴的距离约等于凸透镜的焦距(30cm),通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__________上,并且保持凸透镜是________ 的,且眼睛不要离太近,边观察、边微微调节凸透镜的位置,即可看到箭头被放大的________ (选填“虚”或“实”)像;如图乙所示,比图甲中通过小水滴观察到的箭头________ (选填“大”或“小”)得多,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___ (选填“正立”或“倒立”);如果箭头顺时针转动,箭头的像将沿________ (选填“顺”或“逆”)时针转动;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______ (选填“上”或“下”)移动;
(5)再用这个显微镜观察头发丝、细盐粉,昆虫翅膀花纹的像,若用眼镜代替凸透镜,在家里完成上述实验,应该选用________ (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如图甲所示,反射角为________,如乙图为某光学仪器的原理图,物体经过它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则此光学仪器是________(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
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分别和下列哪组仪器成像原理类似
A. 投影仪、照相机 B. 照相机、放大镜 C. 投影仪、放大镜 D. 放大镜、投影仪
小丽同学学习了电流的磁效应后,知道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且探究出了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后来又学习了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并且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都有关.
小丽想:如果把两根通电导体靠得很近时,任何一根导体都处在另一根导体的磁场中,这样两根导线之间便会有力的作用.那会是怎样的作用呢?
她把这一想法告诉几个同学,并相互提出了观点:
小明说:“两条导线会相互吸引.”
小华说:“两条导线会也许会相互排斥.”
小红说:“别费劲了,谁见过电线杆上的两条电线相互打架吗?”
到底谁对呢?于是他们一起去找赵老师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赵老师带他们到实验室让他们自己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于是他们来到实验室设计了一个实验电路,如图甲所示.实验中A、B两段导线相互靠近时,闭合开关后发现,两根导线会相互吸引.小明得意地说:“我对了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当两根通电导线靠得很近时,它们是相互吸引的.”小华和小红没出声,算是默认了.
小丽想了想,说“别忙于下结论.”随后,小丽改变了其中一根导线的电流方向,如图乙所示,结果变成了相互排斥.小丽接着说现在可以下结论了.
请你通过上述材料结合自己的知识回答:
⑴请你小丽是根据什么判断出当把其中一根导线中的电流方向改变,两通电导线会由相互吸引变为相互排斥.
⑵文章最后说“现在可以下结论了”,你认为正确的结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