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2?玉林模拟)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
(3)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
水平
并静止,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在杠杆上直接测量力臂
力臂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
6
6
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L2).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答:不合理
不合理
.原因是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
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
.(3)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
变大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其原因是:拉力F的力臂变小
拉力F的力臂变小
.分析:(1)杠杆右端下沉,说明杠杆的重心在支点右侧,调节平衡螺母应使杠杆重心左移,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
(2)实验时,如果只用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因此应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3)3)拉力的方向是倾斜的,力的方向与杠杆不垂直,力臂不能从杠杆上读出,此时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2)实验时,如果只用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因此应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
(3)3)拉力的方向是倾斜的,力的方向与杠杆不垂直,力臂不能从杠杆上读出,此时力臂变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化.
解答:解:(1)杠杆重心左移,应将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左调节,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使杠杆重力的力臂为零,这样就减小了杠杆的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可以从杠杆标尺刻度上直接读出来.
(2)假设每个钩码重1N,每小格表示1cm,则LA=1cm×3=3cm,FA=1N×4=4N,LB=1cm×2=2c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
∴FB=
=
=6N.
只通过一次测量就得出结论,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性.
(3)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时,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与杠杆垂直,动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拉力的方向不再与杠杆垂直,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左; 水平;力臂(2)6; 不合理; 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3)变大 拉力F的力臂变小.
(2)假设每个钩码重1N,每小格表示1cm,则LA=1cm×3=3cm,FA=1N×4=4N,LB=1cm×2=2c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
∴FB=
FALA |
LB |
4N×3cm |
2cm |
只通过一次测量就得出结论,数据具有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性.
(3)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时,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与杠杆垂直,动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时,拉力的方向不再与杠杆垂直,动力臂变小,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左; 水平;力臂(2)6; 不合理; 结论具有偶然性(结论没有普遍性).(3)变大 拉力F的力臂变小.
点评:(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因此在此实验中我们应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3)拉力的方向倾斜时,导致动力臂变化,根据杠杆平衡条件,阻力、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变化,动力就会产生与动力臂相反的变化.
(2)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3)拉力的方向倾斜时,导致动力臂变化,根据杠杆平衡条件,阻力、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变化,动力就会产生与动力臂相反的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