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5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若要使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则平面镜与水平面的夹角
A. 一定为60°
B. 一定为65°
C. 可能为25°
D. 可能为50°
如图甲所示,反射角为________,如乙图为某光学仪器的原理图,物体经过它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则此光学仪器是________(选填“显微镜”或“望远镜”).
物体距凸透镜20cm处,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则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cm
阳光明媚的春天,白水带桃花盛开,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桃花,是因为太阳光在桃花表面发生________的缘故;夏天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就是太阳光的_______ 现象;夏日炎炎,资料表明: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_____________。
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夹角为20°时,反射角也为20°
B. 入射光线靠近法线时,反射光线也靠近法线
C. 入射角增大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也增大5°
D. 入射光线垂直镜面入射时,反射角为90°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如图甲所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cm.
(2)如图乙所示,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需将蜡烛向__(填“左”或“右”)移动,此时光屏上能得到一个倒立__(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_(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根据此原理工作的.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该同学把他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烛焰的像变模糊了,在不改变凸透镜和光屏位置的情况下,若想在光屏上再一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他应该将蜡烛向__(填“左”或“右”)移动.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八年级的小明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要看到如图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
如图所示,这是牛顿曾经做过的光的色散实验。实验中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光屏上的AB范围内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
(1)A处应该是________光,B处应该是________光。该实验说明:我们平时看到的自然光是由________混合而成的。
(2)在该实验中,小明在测量不同色光区域的温度时,发现温度计放在________(选填“A”或“B”)的外侧时示数上升得较快,说明在这一区域有一种看不见的光,这种光叫________,其主要特性是具有________。
(3)实验表明,光线经过三棱镜后是向它的________(选填“顶角”或“底边”)偏折。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文中词句与物理知识相符合的是( )
A. “锦鳞游泳”,看到水里的鱼是实像
B. “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
C. “浮光跃金”湖面波动的光闪着金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D. “静影沉璧”,如玉璧一样月亮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