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实验要选取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9.0 |
第二次 | 13.5 | 13.5 |
第三次 | 15.0 | 15.0 |
相同
相同
(相同/不同)的两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
大小
关系.(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
较暗
较暗
(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薄一点
薄一点
(厚一点/薄一点)较好.(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
不能
不能
(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像
实像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
前
前
(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像距等于物距
像距等于物距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分析:(1)实验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亮度差越大,成像越清晰.
实验中选择的透明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越接近,实验越简单.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这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4)实验时眼睛从平面镜前观察时,既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同时也能看到镜后的物体;眼睛从平面镜后面观察,只能看到镜后的物体,无法确定物体像的位置,无关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表格中列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总结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作图.
(2)实验时,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亮度差越大,成像越清晰.
实验中选择的透明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成像越接近,实验越简单.
(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这是判断实像和虚像的最佳方法.
(4)实验时眼睛从平面镜前观察时,既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同时也能看到镜后的物体;眼睛从平面镜后面观察,只能看到镜后的物体,无法确定物体像的位置,无关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表格中列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可以总结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5)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作图.
解答:解:(1)实验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光系.
(2)要想成像更清晰,选择烛焰和环境亮度差比较大的较暗环境好.
玻璃板要薄一些,使两个反射面成像几乎重合,简化实验.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观察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观察时眼睛在平面镜前,既能看到镜前蜡烛的像,同时也能看到镜后的蜡烛.
由表格数据知,平面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
(5)由A点向平面镜作垂线AO,并延长至A',使AO=O'A'.
由B点向平面镜作垂线BO,并延长至B',使AO=O'B'.
连接A'B',A'B'是AB的虚像.
故答案为:(1)相同;大小;(2)较暗;薄一点;(3)不能;实像;(4)前;像距等于物距;(5)如上图.
(2)要想成像更清晰,选择烛焰和环境亮度差比较大的较暗环境好.
玻璃板要薄一些,使两个反射面成像几乎重合,简化实验.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观察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观察时眼睛在平面镜前,既能看到镜前蜡烛的像,同时也能看到镜后的蜡烛.
由表格数据知,平面镜成像时,物距等于像距.
(5)由A点向平面镜作垂线AO,并延长至A',使AO=O'A'.
由B点向平面镜作垂线BO,并延长至B',使AO=O'B'.
连接A'B',A'B'是AB的虚像.
故答案为:(1)相同;大小;(2)较暗;薄一点;(3)不能;实像;(4)前;像距等于物距;(5)如上图.
点评:(1)平面镜成像作图要体现平面镜成像的四个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2)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的选择、操作方法、操作目的、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等,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
(2)掌握平面镜成像实验的选择、操作方法、操作目的、操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等,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9.0 |
第二次 | 13.5 | 13.5 |
第三次 | 15.0 | 15.0 |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实验要选取______(相同/不同)的两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______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9.0 |
第二次 | 13.5 | 13.5 |
第三次 | 15.0 | 15.0 |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如图1是王凯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实验前该同学事先设计了实验方案,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实验要选取______(相同/不同)的两未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______关系.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
实验次数 | 物距/cm | 像距/cm |
第一次 | 9.0 | 9.0 |
第二次 | 13.5 | 13.5 |
第三次 | 15.0 | 15.0 |
(2)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成像区最好选择在______(较亮/较暗)的环境中,实验中所用的玻璃板______(厚一点/薄一点)较好.
(3)实验中他用白纸做屏幕放在所看到的蜡烛像的位置,然后在玻璃板后侧直接观察白纸,结果______(能/不能)看到像,从而知道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_.
(4)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然后用另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来回移动,眼睛在玻璃板______(前/后)观察,找到像的位置后,进行测量记录,实验数据如表,据表中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5)通过实验探究,王凯掌握了平面镜成像规律.他学以致用,作出了图2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请你也来试一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