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
(1)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5cm 处放一只点燃的蜡烛 A,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 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
(2)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 B 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 说明______;
(3)找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后,用直线把蜡烛 A 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于是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 否合理?________ ,理由是____ ;
(4)实验中将玻璃板的上端向蜡烛 A 的方向倾斜,像的位置将会___________ (填“升高”或 “降低”)
(5)若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的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_ (“能” 或“不能”)看见蜡烛 A 的像;
(6)实验后,对实验进行反思总结:为了使蜡烛 A 的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__________的环 境中进行(“较亮”或“较暗”);如果有 3mm 厚和 2mm 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 mm 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答案】为了便于观察像的位置像与物等大不合理一次实验有偶然性,应多次试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升高能较暗2
【解析】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关键问题是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像的位置;
(2)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3)物理实验中要求多次测量,才能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4)由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可知:玻璃板如果不竖直,蜡烛的像与蜡烛不能重合;
(5)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
(6)成像的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成像越清晰。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成两个像,两个像的位置越近,测量误差越小。
(1)玻璃板有反光性和透光性,既能看到前面蜡烛在后面成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这样利用重合的办法,可以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他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该蜡烛与蜡烛 A 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是一个普遍规律,需要多次测量,仅凭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
(4)实验中如果把平面镜向物体A的方向略有倾斜,蜡烛A的像会偏上,蜡烛C和蜡烛A的像不能完全重合,实验不能成功;
(5)因为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6)点燃蜡烛,烛焰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对比度较小,成像不太清晰;烛焰在黑暗环境中,烛焰和黑暗环境的对比度大,成像更清晰;玻璃板的两个反射面都可以成像,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成的像距离越近,这样测量误差越小,应选择2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故答案为:(1)为了便于观察像的位置;(2)像与物等大;(3)不合理;一次实验有偶然性,应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4)升高;(5)能;(6)较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