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关于物质的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不同物体的密度不相同
B. 不同种类的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
C. 由公式可知,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
D.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其大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B
【解析】
A.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而不是物体,故A错误;
B.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所以密度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不同种类的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故B正确;
C.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量,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而变化,故C错误。
D. 当温度或状态变化时,质量不变,但体积变化,所以,密度会变化,故D错误。
【题目】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吴丽同学抽到“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的实验,其实验过程如下:
(1)她在检查实验器材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接下来她要对电压表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2)问题解决后,开始按如图连接好电路,用开关试触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又偏转到如图的位置,则电压表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
(3)改正错误后,她用电压表分别测量L1两端的电压UAB、L2两端的电压UBC和L1、L2两端的总电压UAC, 更换不同灯泡,再做两次实验,将三次测出的电压填入下表.
实验次数 | UAB | UBC | UAC |
第一次 | 0.8 | 2.2 | 3 |
第二次 | 1.0 | 2.0 | 3 |
第三次 | 1.2 | 1.8 | 3 |
请你根据她的实验过程和有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①上面设计的表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
②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是________.
③有许多实验中都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找到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有的是为了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下列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测量物体的长度 B、伏安法测电阻 C、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规律.
【题目】小华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疑问:“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
我们平时骑自行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接着,小华小组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用小球代替运动员,探究“小球转弯时受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小华提出了三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小球的速度有关;
猎想二:可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圆弧形轨道的半径有关.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分别让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小钢球质量m/g | 30 | 30 | 30 | 60 | 60 | 60 | 90 | 90 | 90 |
距离传感器高度h/m | 0.3 | 0.4 | 0.5 | 0.3 | 0.4 | 0.5 | 0.3 | 0.4 | 0.5 |
传感器最大示数F/N | 1.66 | 1.78 | 1.90 | 2.32 | 2.56 | 2.80 | 2.98 | 3.34 | 3.70 |
(1)小华“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
(2)小钢球从轨道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比较实验1、4、7(或2、5、8或3、6、9),能够初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4)通过比较_________(填实验序号)三次实验可以论证猜想二.当小球质量为30g时,传感器最大示数F与距离传感器的高度h的表达式是F=________。
(5)小华还想验证猜想三,请你说说简要的做法: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