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同学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他先用如图所示(a)的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_____

2)接着他又探究了“平面镜成像特点”,要想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好选择在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如图(b)他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实验要选取_____的两支蜡烛,目的是为了比较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观察到蜡烛的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最后他又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c)所示,首先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cm

4)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如图(d)所示的凸透镜不动,蜡烛从图(d)所示的20cm位置移至光具座35cm位置后固定,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像是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该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

【答案】探究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较暗 确定像的位置 完全相同 不变 10.0 倒立 放大 投影仪

【解析】

1)可折转的光屏,说明可以使光屏位于两个平面内,而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知: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探究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发光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并且物体越亮,物体的像越清晰,所以应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的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透过玻璃板也能观察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两只蜡烛大小相同,后面的蜡烛又和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证明了像与物大小相同,所以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蜡烛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大小不变,则蜡烛像的大小不变。

3)由图知,该凸透镜的焦距f40.0cm30.0cm10.0cm

4)蜡烛从图(d)所示的20cm位置移至光具座35cm位置后固定时,此时物距为50cm35cm15cm,蜡烛在2倍焦距和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_____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若要验证猜想二,从控制变量角度考虑,需对上述实验进行哪两项改变?(不考虑小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_____;②_____

(4)实验后,他俩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有了新的猜想:让骑行的自行车转弯需要的力还可能与人和车的总质量有关。于是,他俩又展开了后续实验探究……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