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13年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之一

【现象】2013年1月份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l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偏重,雾霾日数普遍达5至10天.
(1)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_____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较______ (填“高”或“低”).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人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合______米的污染物颗粒.
(3)加重城市雾霾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______.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其中静风增多也就是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  B.城市绿化面积大
C.城市人工湖太多    D.交通发达
(5)雾霾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第一,雾霾天气______ (填“主张”或“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第二,如果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第三,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______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第四,饮食清淡多喝水.

解:(1)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液化现象;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较低.
(2)1微米=10-6米,则2.5微米=2.5×10-6米.
(3)“雾霾”天气频频出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PM2.5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是衡量大气质量的指标之一.PM2.5也称为入肺颗粒物,由于颗粒物小,人体吸气时可直接进入肺中.它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4)静风增多也就是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
(5)雾霾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①雾霾天气少开窗,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②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导致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会使人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
故答案为:(1)液化;低;(2)2.5×10-6;(3)残留物;(4)A;(5)不主张;紫外线.
分析:(1)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就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这些浮尘上面,这就是雾.
(2)1微米=10-6米.
(3)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使用柴油的大型车是排放PM10的“重犯”,包括大公交、各单位的班车,以及大型运输 卡车等.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
(4)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5)自我防护
①雾霾天气少开窗,雾霾天气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②紫外线可以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
点评:环境保护的题型是中考中较热门的考题.了解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与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3?湛江一模)2013年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之一

【现象】2013年1月份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l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偏重,雾霾日数普遍达5至10天.
(1)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
液化
液化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较
 (填“高”或“低”).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人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合
2.5×10-6
2.5×10-6
米的污染物颗粒.
(3)加重城市雾霾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
残留物
残留物
.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其中静风增多也就是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
A
A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    B.城市绿化面积大
C.城市人工湖太多        D.交通发达
(5)雾霾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第一,雾霾天气
不主张
不主张
 (填“主张”或“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第二,如果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第三,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
紫外线
紫外线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第四,饮食清淡多喝水.

2013年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之一

【现象】2013年1月份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l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偏重,雾霾日数普遍达5至10天.

(1)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较      (填“高”或“低”).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人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合           米的污染物颗粒.

(3)加重城市雾霾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      .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其中静风增多也就是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    B.城市绿化面积大

C.城市人工湖太多        D.交通发达

(5)雾霾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第一,雾霾天气       (填“主张”或“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第二,如果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第三,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第四,饮食清淡多喝水.

 

2013年两会网民关注的“五个热点话题”之一

【现象】2013年1月份全国先后有30个省份遭受雾霾天气侵袭,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3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5天,为l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其中,中东部地区的雾霾天气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多偏重,雾霾日数普遍达5至10天.
(1)雾霾,雾和霾的统称.雾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的    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雾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充沛.二是地面气温较     (填“高”或“低”).
(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人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北京监测的是PM2.5,也就是直径小于2.5微米合    米的污染物颗粒.
(3)加重城市雾霾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废气,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    .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①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②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③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其中静风增多也就是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   
A.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    B.城市绿化面积大
C.城市人工湖太多        D.交通发达
(5)雾霾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自我防护尤其重要.
第一,雾霾天气     (填“主张”或“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窗通风.
第二,如果外出可以戴上口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粉尘颗粒进入体内,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
第三,冬季雾多、日照少,由于     (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照射不足,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D.
第四,饮食清淡多喝水.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