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晒月亮
常熟有一座山,叫做虞山。虞山有一座庙,叫做兴福寺,兴福寺有一把年纪大了,大约一千五百来岁。寺内山坡上有一片竹林。竹林的特点是竹林里有一条曲径。曲径的特点是曲径被一位唐人写进了诗歌。诗歌的特点是现在还非常动人和流行。这首诗便是唐人常建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寺壁上拓刻着这首诗,字是宋人米芾写的。米芾湖北人,出了名的任性和癫狂。有洁癖,好奇装异服。性情渗透了笔墨,字是又诡异又憨厚,漂亮得出奇。
四月的一天,我就住在这首美丽的诗歌里面。午睡醒来,推开房门就是竹林。走在竹林的曲径上,梳着头发,根根发丝都飘向远方:唐朝和宋朝。忽然发现,美丽的东西是横截面,一旦美丽便永远美丽,绝不随着时间线性消失。常健的诗是美丽的,愈看愈感到心旌摇摇,悟入清空。米芾的字是美丽的,诡异憨厚怎么也掩不住创造性癫狂。美丽是不老的,唐诗不老,宋字不老,因而一千五百年的兴福寺也永远不会老。
入夜,听慧云法师讲经。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原来,每个人都有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染污而显自性。法师侃侃征引《法苑珠林》、《五灯会元》,我虽不能“顿悟”,却分明感到庄严和净化,南来北往,到过的寺庙不少,觉得哪座寺庙也没有兴福寺这么浓浓的“禅味”。密密竹林,苍苍古木,处处透着禅意。
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慢步。看风中低语的大树,看树叶滑落潭水,看青苔暗侵石阶,看夜鸟梦呓巢窠,看回廊结构出种种复杂的故事,看老藤椅凝思深夜的含蓄,看时间失去滴答滴答的声音,看僧人们的睡眠呈现一种寺庙独有的静寂。一仰头,参天古柏的缝隙间晃出兴福寺的月亮,小小一弯冷月,朦朦胧胧。
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因为它有兴福寺。有兴福寺生长了千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兴福寺的月亮不是单纯的月亮,是成了精的月亮。我在新疆见过又大又圆清澈如水的月亮,可它的背景是荒漠。点了篝火,一夕狂欢。狼藉的是天明之后的灰烬和残酒。我真是喜欢兴福寺的月亮。从离开兴福寺的那一刻起,我就在等待再一次的缘分,能够再去兴福寺住几日。到了晚上,就出来晒月亮。
【小题1】开篇谈到唐人常建的诗和米芾的字有何用意?(3分)
【小题2】文中说“古老的寺庙,偏偏有年轻的小当家,二十来岁的慧云法师谈吐已经非常圆熟老到,可以举重若轻地引领我们”,其中“偏偏”一词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作者说这些话想表达怎样的看法。(6分)
【小题3】第四段有八“看”,有人说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构思巧而隐,为什么?(5分)
【小题4】本文是写兴福寺的月亮,但最后一段却提到了新疆的月亮,那么这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作用?(4分)
【小题1】引出下文,表明兴福寺是一个美丽而富有的诗歌意境的地方,美丽是不老的,从而引出其永远不老的原因。(3分)
【小题2】(1)按常理讲,古老的寺庙应该是老当家,然而幸福寺却是个小当家,让人很意外。“偏偏”一词表达了出乎意料、没有想到的意思。
(2)对比,突出了小当家的圆熟老到,表明作者的崇敬之情,并引出作者的感慨和看法。
(3)每个人都清净的自性,只是被尘俗蒙蔽,“禅悟”之道就是除污染而显自性。(6分)
【小题3】通过兴福寺中具体的景、物、人表现它处处透着禅意。间示到了午夜步归,与前文“夜深深,在寺内缓缓漫步”照应:从大树、树叶到绿苔再到回廊再互老藤椅再到屋里的僧人们,暗示了慢步回去的路线;从“低语“暗侵”的“暗”到“夜鸟”的“夜”于到“凝思的深液”中的“深液”再到“僧人们的睡眠”中的“睡眠”都暗示了夜深之际,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的月亮”(5分)
【小题4】反衬,突出表示兴福寺的月亮是“世界上唯一的月亮”,“事成了精了月亮”,表达了作者的无比喜爱和期待之情。(4分)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题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
【小题2】能作为海浪气泡“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结论依据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小题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
大海的波涛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天才的“演奏家”。
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认为,涛声的音质取决于形成海浪所特有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小。他们分别对在实验室水池和海洋中拍摄到的高速录像进行了分析,并测算了浪端气泡的体积,进而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浪花中气泡形成的完整图画。
根据测算,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气泡”直径约在1毫米至1厘米之间,而“小气泡”的直径则小于1毫米。科学家介绍说,大气泡和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尽相同。海浪形成初期,浪尖会卷裹一部分空气形成一个管状空洞,当海浪下落时,这个空洞便被分割成若干部分,从而形成大气泡。当浪尖与海水再次相遇,飞溅起的浪花将海水表面的空气带入水中,小气泡就此诞生。根据科学家的结论,小气泡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大气泡更为激烈。虽然大小气泡的形成过程不同,但两种过程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这一规律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如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形象中都可以找到它。
科学家认为,千万不要小瞧这些不起眼的气泡,它们不仅是“大海之音”的缔造者,更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通常,大大小小的气泡会将空气带入海水中,为海洋生物提供大量所需的二氧化碳气体。气泡的大小决定着海水溶解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气中这一温室气体的含量。与此同时,气泡在海面爆裂的一瞬间,又向空中输送了丰富的水汽,有助于云的形成。上述看似简单的正反两个过程,却对整个地球的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题1】第四段中加点的“两个过程”指的是 ( )
A.气泡将空气带入水中,同时为海洋生物提供二氧化碳气体。 |
B.飞溅的浪花形成小气泡,并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 |
C.气泡将空气带入海水中,并向空中输送丰富的水汽。 |
D.气泡溶解二氧化碳气体,并将它提供给海洋中的生物。 |
A.大小气泡的形成都遵循了能量守恒的规律。 |
B.海浪气泡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
C.形成海浪的浪端气泡的体积大大决定着涛声的音质。 |
D.不起眼的气泡是大气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 |
A.海浪中的气泡能发出纯美、浑厚的声音,这是海洋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实验和观测发现的。 |
B.地球上二氧化碳气的数量影响着大气的温度,而二氧化碳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海水中的大小气泡决定的。 |
C.科学家将气泡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种类,大小气泡形成的过程不尽相同,但都遵循了能量守衡的规律。 |
D.浪尖卷裹的空气被海浪分割成大气泡,海水表面的空气同时被浪花带入水中,形成小于1毫米的小气泡。 |
A.大气泡是管状空洞被海浪切割形成的,其直径超过了1毫米,因此在爆裂时所发出的声音也就更急促、更洪亮。 |
B.在地震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中都可以发现能量守恒的规律,可见这个规律是对物质运动现象的准确的抽象。 |
C.有关科学家对海水溶解二氧化碳的研究,可能为减弱地球“温室效应”提供新的思路。 |
D.浪花气泡成了弹奏动人音乐的天才的演奏家,这种奇妙的比喻表明科学和艺术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小题1】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小题1】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会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的强度。 |
【小题4】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