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选出了300粒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平均分三组测定,一组97粒萌发,二组98粒萌发,三组96粒萌发,这一批种子的发芽率为
A. 96%B. 95%C. 97%D. 98%
【题目】种子胚的各部分结构中将来发育成根的是( )A.胚芽B.胚乳C.胚根D.子叶
【题目】菜豆种子的外面有一层种皮,它的作用是( )A.运输养料B.保护C.呼吸D.在萌发时吸水
【题目】下列图片为部分生物的生殖发育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B、C的发育方式属于____________,B的发育经历了四个阶段,与A的发育相比较它多了______期。
(2)在D结构中,鸟卵进行胚胎发育的部位是[ ]________,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的是____________。
(3)根据花蕊的着生方式,E中花的类型为_________,其特有的受精方式是___________。
(4)与A、B、C、D、E相比,F的生殖方式为______生殖,成功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__________紧密结合。
【题目】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转变的过渡类型.(判断对错)
【题目】发酵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食品加工都是利用乳酸菌发酵的是( )A.泡菜、酸奶B.面包、米酒C.泡菜、米酒D.馒头、酸奶
【题目】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植物的生理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
(1)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后,钟罩内壁出现的水珠除来自烧杯中水分蒸发外,还可能来自于植物的________,该生理作用可促进植物体对装置中________的吸收。
(2)实验后经测量,甲、乙、丙三套装置中培养液的水分别减少了100 mL、98mL、85mL。甲、乙培养液比丙培养液减少的水分多是由于_______因素对蒸腾作用的影响。而甲比乙多减少的水分则用于了植物的_______作用,该生理作用可维持生物圈的________平衡。
(3)将三个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将甲、乙、丙的叶片取下,放在盛有_____的小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脱色后用清水漂洗、滴加碘液,叶片不会变蓝的是______。
(4)三套装置中,可用于验证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是________。根据甲、乙两组实验得出结论,温室里栽培植物,为了促进植物的生长,应该适当增加温室里的________。
【题目】人的生活离不开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还要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下图是人体新陈代谢示意图,图中A~D代表不同系统,a~d代表不同物质,①~④代表不同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若a代表脂肪,其在A系统内最终被消化成_________,过程①代表_______,主要在________ 内完成。
(2)当b进入B系统时,肋间肌、膈肌处于_________状态。是通过 ________实现的。
(3)氧进入血液后与 ____________结合,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________________参与分解有机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尿素主要通过D系统排出体外,构成该系统主要器官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尿的形成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过程。
(5)某人体检时发现d的成分中含有葡萄糖, 即表现为尿糖现象。如果此人肾功能正常,则有可能是血液中_________的含量过低造成的,这种物质对人体的调节属于_________调节。
【题目】某兴趣小组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步骤如下,请分析回答:
①将长势、大小相同的两株天竺葵放在暗处2天后,分别置两瓶内,密封瓶口,设为A、B瓶;
②将A瓶移到光下6﹣7小时,B瓶仍放在暗处(图一);
③取下玻盖,将点燃的蜡烛分别伸入A、B瓶(图二);
④摘取A、B瓶中大小相同的两片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水浴加热,脱色;
⑤取出脱色的叶片漂洗,滴加碘液.
(1)步骤①暗处理的目的是把叶片中原有的_____消耗尽或运走.
(2)步骤②中A、B瓶构成一组_____实验,其变量是_____.
(3)步骤③,伸入A瓶的蜡烛燃烧更剧烈,说明瓶中富含_____(气体),这是植物进行_____作用产生的;伸入B瓶的蜡烛熄灭,说明瓶中缺少上述这种气体,该气体是被植物的_____作用消耗掉的.
(4)步骤④将叶片用_____脱色(水浴加热),指的是脱去叶绿体中的_____.
(5)步骤⑤滴加碘液后,摘自A瓶的叶片会变蓝色,摘自B瓶的叶片不变蓝色,这不仅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还说明光合作用需要_____.
【题目】高等动物的运动不仅依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完成一个动作的正常生理活动顺序是( )
①骨骼肌收缩②肌肉附着的骨受到牵拉产生动作③骨骼肌接受神经传来的兴奋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 ①②③
D. ②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