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以下是有关人体结构和生理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人的各种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可见光能被感光细胞感觉到 | |
B. | 如果一个A型血的人一次性大出血,抢救时只能为他输入A型血,而绝不能输入O型血 | |
C. | 肝动脉、肺静脉、颈总动脉与肾小体的出球小动脉四处血液的氧含量有显著的差异 | |
D. | 人的听觉感受器受到的直接有效刺激是由液体的一定强度的振动引起的 |
分析 1、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否则会发生凝集反应.
3、动脉血是含氧较多的血液.
解答 解:A、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即视网膜连接视神经的部位.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故该说法错误;
B、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如果一A型血的人一次性大出血,抢救时只能为之输入A型血,而绝不能输入O型血,否则可能发生凝集反应,故该说法正确;
C、肝动脉、肺静脉、颈总动脉内的血液为动脉血,含氧多,而肾小体的出球小动脉内的血液也为动脉血,含氧多,故四处血液的氧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故该说法错误;
D、外耳道的作用将声波传至鼓膜,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该说法错误;
故选:B
点评 人的听觉感受器的直接有效刺激是来自听小骨的机械振动,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肺静脉内流的是动脉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下列属于被子植物是( )
A. | 桃树 | B. | 马尾松 | C. | 卷柏 |
13.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1)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2)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抑菌圈的直径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1)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2)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培养皿编号 | 1 | 2 | 3 | 4 | 5 |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质量分数 | 0 | 1% | 2% | 4% | 8% |
抑菌圈直径(mm) | 0 | 2.88 | 6.08 | 5.96 | 6.06 |
(2)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骨髓移植主要是利用红骨髓具有的造血功能 | |
B. | 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 |
C. | 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 |
D. | 侵入人体的甲型H7N9流感病毒属于抗体 |
3.某生物兴趣小组三个同学分工合作,都以大豆为实验材料进行研究,现将他们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结果整理于下表.请认真分析表格,回答有关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的萌发.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水分对种子的萌发.
(3)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同学相比,不足之处种子的数量太少.
(4)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或25℃)和水分(或潮湿环境).
(5)在适宜的条件下.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种子没有完整或活的胚(答出一点就给分).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温度对种子的萌发.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是为了探究水分对种子的萌发.
(3)丙同学设计的实验与甲乙同学相比,不足之处种子的数量太少.
(4)从甲乙丙三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或25℃)和水分(或潮湿环境).
(5)在适宜的条件下.A、D二组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种子没有完整或活的胚(答出一点就给分).
学生名称 | 装置标号 | 温度(℃) | 湿度 | 光照 | 种子数 | 发芽率(%) |
甲 | A | 25 | 潮湿 | 有光 | 100 | 96 |
B | 8 | 潮湿 | 有光 | 100 | 0 | |
乙 | C | 25 | 干燥 | 无光 | 100 | 0 |
D | 25 | 潮湿 | 无光 | 100 | 98 | |
丙 | E | 25 | 潮湿 | 有光 | 5 | 100 |
F | 25 | 潮湿 | 无光 | 5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