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如图是表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多数害虫不具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
(2)曲线BC段上升,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抗药性个体.
(3)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甲虫抗药性增加,并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
(4)你能不能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简单解析呢?
(5)请你用学习过的知识,想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分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图中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害虫杀死,害虫密度又减少.
解答 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一种农药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因此曲线AB段下降的原因是大多数害虫不具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
(2)但随着杀虫剂的继续使用,对该种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即该种害虫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实验证明,在未使用某一种农药前,某些害虫个体已具有这种抗药性,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曲线BC段上升,因为马铃薯甲虫中存在抗药性个体.
(3)如果滥用这些农药,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由于病虫草害产生抗药性,施药量和施药次数不断增加,使防治成本增高,还会造成农药污染农产品和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等后果.
(4)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
(5)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比较好的办法是:培育它们的天敌,如赤眼蜂、鸟类、青蛙、培育抗虫植物.
故答案为:(1)大多数害虫不具抗药性而被农药杀死;
(2)抗药性;
(3)造成污染,生态平衡;
(4)害虫中存在各种变异,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经逐代集累加强产生了抗药性.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5)培育它们的天敌,如赤眼蜂、鸟类、青蛙、培育抗虫植物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