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增强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是每一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请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一:201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控制高血压”.高血压等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与吸烟、酗酒、缺乏体力活动、膳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专家建议: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资料二:据报道:“我国现在有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包围,造成土壤、水源、食物被污染;多地出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下降,导致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增加…”为此,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确定为“同呼吸,共奋斗”,呼吁国人为改善空气质量,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而奋斗.
资料三:图1,图2分别是人体肺泡及其周围毛细血管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模式图.
(1)吸烟是一个慢性致病的过程,它直接影响人体系统的呼吸系统功能.
(2)膳食不合理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身体健康.如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3)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参与气体交换的肺泡数量,图一中,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人摄取被污染的食物后,残留在食物中的有毒物质主要在图二的[丙]小肠处被吸收,再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5)围绕201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或今年我国环境日“同呼吸,共奋斗”的主题,你的行动是多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不用一次性木筷等.
分析 (1)香烟燃烧时释放4000多种化学物质,其中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和刺激性烟雾.焦油对口腔、喉部、气管、肺部均有损害.
(2)合理营养的含义是,由食物中摄取的各种营养素与身体对这些营养素的需要达到平衡,营养物质比例适中、搭配合理,既不缺乏,也不过多.
(3)呼吸系统的组成: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4)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5)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粉尘主要是固体小颗粒,如地面粉尘、燃煤排放的粉尘、沙尘暴等.据此解答.
解答 解:(1)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这些有害物质首先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直接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2)膳食不合理会导致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身体健康.如缺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3)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数量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换.
(4)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小肠内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许多绒毛状突起--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被吸收后,随即由内壁毛细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营养物质运往全身.
(5)围绕201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或我国环境日“同呼吸,共奋斗”的主题,你的行动是多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不用一次性木筷等.
故答案为:
(1)呼吸系统
(2)坏血
(3)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丙;小肠
(5)多植树造林;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不用一次性木筷等(答案合理均给分)
点评 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A. | 细菌的抗虫基因 | B. | 棉铃虫的生长基因 | ||
C. | 棉铃虫的致病基因 | D. | 棉花的抗虫基因 |
A. | 蕨类植物 | B. | 裸子植物 | C. | 被子植物 | D. | 藻类植物 |
A. | 2号和3号 | B. | 2号和4号 | C. | 1号和2号 | D. | 1号和4号 |
A. |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 B. |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 ||
C. |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 D. |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
A. | 卵→蛹→幼虫→成虫 | B. | 卵→幼虫→蛹→成虫 | C. | 幼虫→卵→蛹→成虫 | D. | 成虫→卵→幼虫→蛹 |
组别 | 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 培养液 |
甲 | 0.03% | 土壤浸出液 |
乙 | 0.06% | 土壤浸出液 |
丙 | 0.06% | 蒸馏水 |
(1)甲、丙两组不能形成对照的原因是变量不惟一.
(2)甲、乙两组中,若玉米苗的生长需要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则乙组玉米苗长势较好.
(3)乙、丙两组中,若丙组玉米苗的长势明显较弱,说明玉米苗的生长还需要无机盐.
(4)每组选择多株玉米苗进行实验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A. | 扦插 | B. | 植物的组织培养 | C. | 嫁接 | D. | 植物基因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