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需要设置明暗两种环境对照 | |
B. |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 |
C. | “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捕食者”不能特意捕食某种颜色的“猎物” | |
D. | “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中,需要设置重复组减小实验误差 |
分析 (1)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由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所以该实验中要控制的变量是光线的明暗.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目的是起对照作用.
(2)“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中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选用的食物应该是容易燃烧的,需要设置重复组减小实验误差.
(3)用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4)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实验的认识.与背景颜色越接近的小纸片,越不容易被“捕食者”(同学)“捕食”(发现),经过几代后,多数“幸存者”(小纸片)的颜色与背景颜色接近.
解答 解: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的变量是有无光照,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设置明暗两种环境,以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正确.
B、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主要观察的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以及其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不需要观察细胞的结构等内容,用低倍显微镜即可观察清楚,同时血液的颜色稍深,光线稍显弱,低倍镜镜头上的孔较大,通过的光线多,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应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而不是高倍显微镜,错误.
C、该实验在模拟的取食过程中,与背景(环境)颜色不一致的纸片(猎物)首先被取食,而与背景颜色一致的纸片不易被“捕食者”发现,这样,经过几代选择后,剩余个体的体色就与环境颜色一致了,即剩下的小纸片的颜色绝大部分是背景颜色一致.因此“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中,“捕食者”不能特意捕食某种颜色的“猎物”,正确.
D、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由于测定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存在误差,所以需要设置重复组然后取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1.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是由下列哪类物质提供的( )
A. | 糖类 | B. | 蛋白质 | C. | 脂肪 | D. | 维生素 |
15.关于下列四种生物的生殖发育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的生殖方式为卵生、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 | |
B. | ②的生殖方式为卵生,发育方式为不完全变态发育 | |
C. | ③的生殖方式为卵生,其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 | |
D. | ④的生殖方式为卵生,生殖过程依次经过求偶、产卵、筑巢、交配、孵卵、育雏几个步骤 |
12.传染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古今中外,人类与传染病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下列针对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早在3世纪,一旦某地瘟疫流行,人们就会背井离乡外出避疫.这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特点 | |
B. | 北宋时期,我国人民最早采用接种人痘的方法预防天花;1796年,詹钠发明了牛痘接种法来代替人痘接种法,这两种方法都属于特异性免疫 | |
C. | 19世纪,巴斯德和科赫等科学家陆续发现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引起传染病的“罪魁祸首”,它们统称为传染源 | |
D.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开始了预防接种工作,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 |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
A. | 生物能适应环境 | |
B. |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
C. | 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 |
D. |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也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