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细菌;19世纪“微生物学之父”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答案】巴斯德
【解析】解:如图是巴斯德设计的鹅颈瓶实验的装置图:
巴斯德将瓶中液体煮沸,使液体中的微生物全被杀死,他将营养液(如肉汤)装入带有弯曲细管的瓶中,弯管是开口的,空气可无阻地进入瓶中,而空气中的微生物则被弯曲的颈阻挡而沉积于弯管底部,不能进入瓶中,结果瓶中不发生微生物.此时如将曲颈管打断,使外界空气不经“沉淀处理”而直接进入营养液中,不久营养液中就出现微生物了,可见微生物不是从营养液中自然发生的,而是来自空气中原已存在的微生物.通过实验,巴斯德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所以答案是:巴斯德.
【考点精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和科学探究的过程的相关知识点,需要掌握食物腐败变质常常是由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才能正确解答此题.
【题目】小阳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了有关酵母菌发酵知识,对“发酵现象”产生了兴趣,心想:酵母菌发酵受温度影响吗?回家后做了如图所示改进实验:将两个矿泉水瓶分别编为甲瓶和乙瓶,各装入3克干酵母、10克白砂糖、100毫升不同温度的水,实验现象记录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矿泉水瓶 | 现象(30分钟后) |
甲瓶 | 少量气泡,气球不膨大 |
乙瓶 | 大量气泡,气球膨大 |
(1)瓶中酵母菌分解白砂糖产生的气体是 .
(2)甲瓶和乙瓶形成了一组实验,变量是 .
(3)为得到科学的结论,小阳进行了重复实验,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4)如果实验中将乙瓶的水温由30℃变为80℃,会有更好的实验效果吗?请说明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