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600,最小的放大倍数50.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15,物镜为10.显微镜的使用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注视目镜,(右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明亮的视野.
(3)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眼睛从侧面看着物镜和标本之间,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分析 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取镜时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不可歪斜.安放时,动作要轻,一般放在实验台左侧,距实验台边缘7理米左右处.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距离).
②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3.观察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①放置标本: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标本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
②调焦: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让镜筒徐徐下降至物镜距玻片2~5毫米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
③低倍镜的观察:所用的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相乘所得的积即为原物被放大的倍数.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再适当进行调节.取镜时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不可歪斜.安放时,动作要轻,一般放在实验台左侧,距实验台边缘7理米左右处.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保持2厘米距离).
②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到看到一个白亮的视野
3.观察
观察任何标本都必须先用低倍镜.
①放置标本:升高镜筒,把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中央.标本材料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载玻片的两端.
②调焦: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顺时针),让镜筒徐徐下降至物镜距玻片2~5毫米处.然后用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同时睁开(以便绘图),同时用手反方向(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如果不够清楚,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不可以在调焦时边观察边使镜筒下降,以免压碎装片和镜头).
③低倍镜的观察:所用的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相乘所得的积即为原物被放大的倍数.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要慢慢移动到视野中央,再适当进行调节.
解答 解:放大倍数1=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10=50(倍);放大倍数2=目镜倍数×物镜倍数=5×40=200(倍);放大倍数3=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5×10=150(倍);放大倍数4=目镜倍数×物镜倍数=15×40=600(倍);50倍<150倍<200倍<600倍,因此,最小放大倍数是50倍,最大放大倍数是600倍;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倍,应选用的目镜为15倍,物镜为10倍.
(1)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也要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看到白亮的视野..
(3)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4)使用显微镜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以防玻片标本移动,影响观察,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的时候,如果只注视目镜,我们看不到物镜的位置,就容易让物镜压碎了玻片标本,所以在镜筒下降,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
故答案为:600; 50;15;10;
(1)低倍镜;
(2)左;右;
(3)载物台;通光孔;
(4)侧面;防止压碎装片和损伤镜头.
点评 本题考查显微镜使用的基本知识,正确使用显微镜并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技能之一.
A. | 行为的获得途径不同 | B. | 行为的目的不同 | ||
C. | 行为的方式不同 | D. | 行为适应生活环境的作用不同 |
A. | 肋骨间的肌肉舒张,膈肌收缩 | B. | 两者都收缩 | ||
C. | 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膈肌舒张 | D. | 两者都舒张 |
A. | 皮肤、骨骼和肌肉 | B. |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 ||
C. | 骨、关节和肌肉 | D. | 长骨、短骨和扁骨 |
A. | 罗伯特•虎克 | B. | 施来登、施旺 | C. | 袁隆平 | D. | 李时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