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蟑螂雌虫1次交配即可终生产出大量受精卵,人们使用药物灭蟑时发现,同种药物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效果变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蟑螂超强的繁殖能力是不容易消灭的原因之一
B.使用药物后蟑螂产生了耐药性的变异
C.药物选择了抗药性强的蟑螂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
D.据图可知,蟑螂属于昆虫,发育过程中会有蜕皮现象
【答案】B
【解析】
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A.蟑螂属于昆虫,卵生,超强的繁殖能力是不容易消灭的原因之一,A正确。
B. 人们使用药物灭蟑螂,同种药物随着使用次数增加效果变差,抗药性的形成是杀虫剂对蟑螂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药物选择了抗药性强的蟑螂存活下来并继续繁殖,C正确。
D. 蟑螂属于昆虫,体外有外骨骼,发育过程中会有蜕皮现象,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D正确。
故选:B。
【题目】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户因大棚蔬菜种植而脱贫。番茄是常见的大棚种植蔬菜,因为它富含维生素,很受人们青睐。两年前,某校的生物老师为帮助贫困户尽快增产,组织引导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科学实验,探究番茄的生命活动规律。图甲是他们总结的番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乙是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大棚内番茄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的一生中,发育的起点是_______。
(2)图甲中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
(3)图甲中的2是由3(花)结构中的______发育而来的。2中含有的有机物主要是由1通过______合成的,并通过叶脉和4中的筛管运输来的。
(4)图甲中5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番茄植物体的_______。
(5)分析图乙可知,对大棚中的番茄采取_________两项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6)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还发现温度与番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将番茄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连续12小时光照,再连续12小时黑暗。实验结果如表(“mg/h”表示“毫克/小时”):
温度(℃) | 10 | 15 | 20 | 25 | 30 | 35 |
光照下吸收二氧化碳(mg/h) | 1.75 | 2.50 | 3.15 | 3.85 | 3.50 | 3.00 |
黑暗下释放二氧化碳(mg/h) | 0.75 | 1.10 | 1.60 | 2.25 | 3.00 | 3.50 |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温度控制在________℃时,番茄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因此,他们根据上述的探究结果,为大棚种植户提出了合理的增产建议。
【题目】研究者利用某物质处理普通水稻,使水稻细胞内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从中选育出矮化且籽粒显著变大的突变体M,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该物质浸泡普通水稻的种子,使种子中_____(填种子结构)的基因改变。这样的种子,才可能生长发育为突变体M,即具有上述性状的植株。
(2)经检测,突变体M是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某基因改变引起的,进一步对突变体M和普通水稻的相关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品种 | 成熟期水稻株高 (厘米) | 细胞高度(茎纵切显微观察)(微米) | 叶绿素含量(毫克/克) | 籽粒大小 (克/1000粒) |
突变体M | 76.66 | 44.6 | 6.5 | 29.00 |
普通水稻 | 117.43 | 45.2 | 4.8 | 24.83 |
①株高的正常与矮化是一对______性状。将M与普通水稻杂交,子一代株高全部正常。子一代自花传粉后,子二代中出现两种类型,其中株高正常2268株,矮化756株。据此推测M植株的基因组成为____(基因用A、a表示)。
②由表可知,M植株明显变矮,但细胞高度无显著变化,据此推测改变后的基因可能_____(选填“抑制”或“促进”)细胞分裂,导致水稻植株矮化。
③突变体M叶肉细胞的叶绿素含量增加,提高了光能利用率,使其合成的_____增加,储存在种子中,使籽粒显著大于普通水稻。
(3)综合以上研究可知,突变体M中该基因与株高和______等性状都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出“一因多效”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