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数字表示人体内的某些器官或结构,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分为四个腔,其中[④]左心室的壁最厚,这体现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左心房连接图中血管[⑥]的名称是肺静脉,[⑥]中流的是动脉血.
(3)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到[①]的循环途径叫体循环,[④]和[⑦]之间的瓣膜是动脉瓣,它控制血液只能按[④]→[⑦]的方向流动.
(4)通过手腕处静脉注射药物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时,则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①]右心房,需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分析 图中结构名称为: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肺动脉,⑥肺静脉,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
解答 解:(1)心脏壁越厚,肌肉越发达,收缩和舒张就越有力,为血液循环提过的动力就越大;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或肺部的毛细血管,而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入到心室,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心室的壁比心房的壁厚;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而右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肺,二者相比,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与功能上的差别相适应,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壁厚.即现在的四个腔,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2)左心房连接图中血管⑥肺静脉,流的是经过肺泡里气体交换的血液,因此是动脉血.
(3)体循环的路线为:④左心室→⑦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⑧上、下腔静脉→①右心房.④心室与⑦动脉之间有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4)静脉注射药物到达扁桃体的途径是:上腔静脉、①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静脉、到达扁桃体,两次经过心脏.
故答案为:(1)④左心室
(2)肺静脉;动脉
(3)体循环;动脉瓣
(4)①右心房; 2
点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血液循环的途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9.下列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的是( )
A. | 同一品种的玉米,生长在水肥充足处的植株粗壮,穗大 | |
B. | 豌豆粒有绿色的,有黄色的 | |
C. | 某对色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色盲的孩子 | |
D. | 哈巴狗的毛色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
10.关于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直接证据是化石 | |
B. | 能否使用工具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 |
C. | 人类进化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 |
D. | 人类进化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是直立人 |
7.许多化石证据表明,人类起源于( )
A. | 长臂猿 | B. | 猩猩 | C. | 猕猴 | D. | 古猿 |
14.请据图填空([]内填序号,横线上填文字)
(1)当人体皮肤擦破出血时,甲图中的[③]血小板可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2)在人体内血红蛋白存在于图甲的[①]中,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3)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时,应用低(高或低)倍物镜观察.若在视野中看到如图乙的图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则A表示静脉血管,B表示动脉血管.
(4)图乙中的C是毛细血管血管,判断的依据是图甲中的①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
(5)丙图所示的化验单中,该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异常;据此结果判断此人可能患有贫血,建议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项目 | 中文名称 | 测定值 | 单位 | 参考值 |
RBC | 红细胞计数 | 3.39 | 1012/L | 3.50~5.50 |
WBC | 白细胞计数 | 4.8 | 109/L | 4.0~10.0 |
PLT | 血小板计数 | 140 | 109/L | 100~300 |
HGB | 血红蛋白 | 90 | g/L | 120~160 |
(2)在人体内血红蛋白存在于图甲的[①]中,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3)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情况时,应用低(高或低)倍物镜观察.若在视野中看到如图乙的图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则A表示静脉血管,B表示动脉血管.
(4)图乙中的C是毛细血管血管,判断的依据是图甲中的①红细胞是单行通过的.
(5)丙图所示的化验单中,该患者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指标异常;据此结果判断此人可能患有贫血,建议多食用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11.如图是一段血管的相关图片,据图回答( )
A. | 这是静脉,血流方向是乙→甲 | B. | 这是动脉,血流方向是乙→甲 | ||
C. | 这是动脉,血流方向是甲→乙 | D. | 这是静脉,血流方向是甲→乙 |
12.下列关于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人体从外形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 |
B. | 脑、脊髓、心脏、肺、血液等都是人体比较重要的器官 | |
C. | 人体有四大组织、八大系统 | |
D. | 人体各系统分别负责一项或几项生理活动,彼此既独立又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