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有四个腔,心脏壁最厚的是[C]左心室.
(2)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发生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经[H]肺静脉流回心脏.在血液运输过程中,氧气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携带.
(3)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瓣膜,保证血液在心脏里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分析 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图为血液循环模式图,其中A是左心房、B是右心房、C是左心室、D是右心室、E是主动脉、F是上下腔静脉、G是肺动脉、H是肺静脉.
解答 解:(1)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能够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心脏有四个腔,分别是A左心房、B右心房、C左心室、D右心室.心脏各腔壁的厚薄是与输送血液的距离相适应的,左心室的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壁最厚.
(2)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如图: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因此在肺循环中,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发生气体交换,血液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经[H]肺静脉流回心脏.
(3)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故答案为:(1)动力;左心室
(2)毛细血管;肺泡;少;H;血红蛋白
(3)动脉;心室
点评 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句诗里描写了燕子繁殖行为中的( )
A. | 求偶行为 | B. | 筑巢行为 | C. | 产卵行为 | D. | 育雏行为 |
5.认真审题,仔细答题可以使你取得好成绩,下列对考生参与考试过程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 认真审题需要大脑的积极参与 | B. | 答题过程需要大脑参与是条件反射 | ||
C. | 在该反射弧中考生的眼睛是感受器 | D. | 在该反射弧中试卷和笔是效应器 |
2.将上题中的装置先放在暗处一昼夜后,再放到光下2小时,摘下叶片,经脱色、滴加碘液后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
A. | 整片叶变成蓝色 | B. | 不遮光部分变成蓝色 | ||
C. | 整片叶变成黄白色 | D. | 不遮光部分变成黄白色 |
9.真菌的特征是( )
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②有真正的细胞核 ③都是单细胞 ④有单细胞和多细胞.
①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②有真正的细胞核 ③都是单细胞 ④有单细胞和多细胞.
A. | ①③ | B. | ②③ | C. | ①④ | D. | ②④ |
19.以色列科学家利用干细胞成功地培养出了心肌细胞,这种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干细胞( )
A. | 分裂的结果 | B. | 生长的结果 | C. | 分化的结果 | D. | 成熟的结果 |
3.下列疾病与其对应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 脚气病--缺乏维生素 A | |
B. | 糖尿病--胰岛素分泌不足 | |
C. | 艾滋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 |
D. | 侏儒病--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
14.下面是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几个问题,请回答:
(1)下面是某位同学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几个假设,其中最科学的是D.
A、反应速度与身体状况有关 B、反应速度与注意力有关
C、反应速度与记忆力有关 D、反应速度与男女有关
(2)如表是某同学测定的反应速度与训练次数关系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中测量值为被测者松开直尺后,再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
①请在下面的坐标系中,将表中数据转换成柱形图.
②从绘好的条形图可以发现:训练次数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测量值越小,即人的反应速度越快.
③还可以怎样测量使最终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增加对同一人的测量次数、测量人数增多(两条).
(1)下面是某位同学关于测定反应速度的几个假设,其中最科学的是D.
A、反应速度与身体状况有关 B、反应速度与注意力有关
C、反应速度与记忆力有关 D、反应速度与男女有关
(2)如表是某同学测定的反应速度与训练次数关系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中测量值为被测者松开直尺后,再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单位为厘米)
王一 | 张二 | 江三 | 姚四 | 李五 | |
第一次 | 25 | 26 | 23 | 25 | 20 |
第二次 | 26 | 24 | 20 | 22 | 21 |
第三次 | 22 | 21 | 21 | 20 | 19 |
②从绘好的条形图可以发现:训练次数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测量值越小,即人的反应速度越快.
③还可以怎样测量使最终数据更具有说服力增加对同一人的测量次数、测量人数增多(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