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据调查,中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这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学生用眼卫生的高度关注,如图是眼球结构示意图,情根据图回答:(1)青少年若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看电视,容易使[8]晶状体的调节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甚至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致使远处物体折射后所形成的物象落到视网膜的前(填“前方”或“后方”),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装有凹透镜的眼镜加以纠正
(2)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和“四不看”,其中三要是指: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保持33厘米: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1小时后要休息,远眺几分钟: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3)某同学看到一个篮球向自己飞来忙避让,完成此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分析 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
图示中1是虹膜,2是瞳孔,3是角膜,8是晶状体,7是巩膜,4是脉络膜,5是视网膜,6是视神经,9是睫状体,10是玻璃体.
解答 解:(1)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双凸透镜状)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沉溺于上网或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看电视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为了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一旦近视,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2)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变凸的8晶状体不能恢复,使物象落到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三要是:看书、看电视或使用电脑l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要保持在33厘米左右.要定期检查视力,认真做眼保健操.
(3)反射是指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有规律性的反应.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某同学看到一个篮球向自己飞来忙避让,这个动作就是反射,完成此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故答案为:(1)8晶状体;前后径;前;凹透
(2)认真做眼保健操
(3)反射弧
点评 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眼球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
A. | 哺乳动物用牙齿咀嚼食物 | |
B. | 哺乳动物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能灵敏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 | |
C. | 哺乳动物绝大多数都是恒温动物 | |
D. |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
A. | 接受刺激 | B. | 产生兴奋 | C. | 传导兴奋 | D. | 上述三项都是 |
A. | 运动能使肌肉的收缩、协调能力增加 | |
B. | 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 |
C. | 运动能使消化系统得到充分锻炼,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 | |
D. | 运动能使呼吸系统得到锻炼,促进肺活量的增长 |
A. | 完成膝跳反射的传导路线是:5→4→3→2→1 | |
B. | 构成“1”结构的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功能 | |
C. | 结构“3”是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构成的 | |
D. | 人在睡着时,一旦有蚊子叮咬也会拍打,这是简单的反射,由脊髓控制完成 |
(1)有效成分a从口腔进入人体,经过图示中的各器官,部分未被分解的有效成分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请按生理过程的先后顺序排列各器官A→E→B→C→B→D.(用箭头和字母表示)
(2)有效成分a经过B时,首先会出现在心脏的右心房,第二次流出心脏时要通过B图中的主动脉(血管),此时血液为动脉血.
(3)上述器官中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与吸收相适应的特点之一是其内表面积的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从而大大增加了吸收的内表面积.
(4)为检验药物的最终产物是否对肾脏产生危害,从器官D的血浆中、肾小囊中及肾小管末端抽取了样本检验结果如下:
水 | 无机盐 | 大分子蛋白质 | 葡萄糖 | 尿素 | 尿酸 |
样本甲 | 99 | 0 | 0.1 | 0.03 | 0.002 |
样本乙 | 96 | 0 | 0 | 2 | 0.5 |
样本丙 | 93 | 8 | 0.1 | 0.03 | 0.002 |
A. | 若②为肾小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尿素的含量变化 | |
B. | 若②为肺泡处的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氧气的含量变化 | |
C. | 若②为脑部毛细血管,则曲线代表的是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 | |
D. | 若②为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则曲线可代表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