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如图是某学校生物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调查后绘制的简图,据图回答问题:(1)食草昆虫、青蛙、蜘蛛、食虫鸟、鼠、蛇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图中有5条食物链;蜘蛛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3营养级.
(3)青蛙的发育一般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5)请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农作物→鼠→蛇,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有3、4、5营养级,若水被污染,蛇的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分析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解答 解:(1)图中农作物是生产者,食草昆虫、青蛙、蜘蛛、食虫鸟、鼠、蛇都是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吃农作物,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因此作为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中还缺少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图中食物链有: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食虫鸟、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食草昆虫→食虫鸟、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所以图中有5条食物链;蜘蛛在该生态系统中位于第3营养级.
(3)青蛙的发育一般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时期,这种发育称为变态发育.
(4)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弱”,原因是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5)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少,所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
在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中蛇是第五营养级,在食物链农作物→食草昆虫→青蛙→蛇中蛇是第四营养级,在食物链农作物→鼠→蛇中蛇是第三营养级,因此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有3、4、5营养级;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累越多.图中营养级最高的是蛇,因此若水被污染,蛇的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多.
故答案为:(1)消费;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
(2)5;3
(3)蝌蚪、幼蛙、成蛙;变态发育
(4)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5)农作物→鼠→蛇;3、4、5;蛇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的概念、能量流动和生物富集的特点以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A. | 维生素A | B. | 维生素C | C. | 维生素D | D. | 铁 |
A. | 外界氧气进入人体肺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 |
B. | 食物通过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 |
C. | 完成反射活动过程:效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感受器 | |
D. | 人体肺循环的过程: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
试管编号 | 实验材料 | 唾液 | 清水 | 处理方法 |
1号 | 淀粉糊 | 0毫升 | 2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的水中 |
2号 | 淀粉糊 | 2毫升 | 0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0℃的水中 |
3号 | 淀粉糊 | 2毫升 | 0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37℃的水中 |
4号 | 淀粉糊 | 2毫升 | 0毫升 | 充分搅拌后放入99℃的水中 |
(2)10分钟后取出四支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会看到3号试管内的液体没有变蓝,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
(3)从2号、3号、4号试管的实验可以得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是温度.
(1)食物消化的终产物中,葡萄糖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完成①生理过程的主要器官小肠.此内含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液
(2)图中①过程是吸收,②过程是吸气.当人吸气时,肺的容积将增大,膈肌处于收缩状态.B代表的过程是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实现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
(3)实验人员测定某人的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及组织细胞中O2和CO2含量,结果如表:据可判断出是组织细是表中样本三.
样本一 | 样本二 | 样本三 | 样本四 | |
O2 | 50 | 80 | 30 | 100 |
CO2 | 40 | 50 | 70 | 30 |
A. | 眼睑 | B. | 角膜 | C. | 结膜 | D. | 巩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