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探究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个装置,其中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温度等条件都完全相同。装置中玻璃隔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已将三个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即“饥饿”处理)。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前把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图中三个实验装置可以形成____组对照实验。
(3)光照几小时后,同学们将甲、乙、丙装置内植物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发现不会变蓝的叶片是取自____装置的。
(4)实验后,小侯同学观察发现甲、乙、丙中培养液分别减少50 mL、48 mL、48 mL,你认为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_______。
(5)通过多次重复本实验后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
【答案】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 乙、丙 蒸腾作用 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光照
【解析】(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把装置中的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2)甲与乙,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与丙,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乙和丙有两个变量二氧化碳和光。因此图中三个实验装置可以形成2组对照实验。
(3)甲装置中的叶片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乙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把二氧化碳吸收了,导致因缺乏二氧化碳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丙装置中的叶片因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所以,“光照几小时后,同学们将甲、乙、丙装置内植物的叶片进行脱色处理后”,滴加碘液发现不会变蓝的叶片是取自乙、丙装置。
(4)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吸收来的水只有大约1%当做光合作用的原料被植物体利用,大约99%的水分都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因此“实验后,小侯同学观察发现甲、乙、丙中培养液分别减少50mL、48mL、48mL”,这些水分主要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5)通过多次重复本实验后,可得出的结论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和光照时间。
【题目】综合应用
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其中种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类群,我们所熟悉的花生就是其一。
(一)(1)花生种子的主要结构是________,其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由_______提供。
(2)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环境条件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请据表
培养瓶编号 | 种子的数量(粒) | 种子所处的环境(其他外界条件均适宜并相同) | |
① | 10 | 培养瓶底部垫有浸湿的布 | 20℃ |
② | 10 | 培养瓶底部无水 | 20℃ |
③ | 10 | 培养瓶底部垫有浸湿的布 | 0℃ |
④ | 10 | A | 20℃ |
若选取①和③进行对照实验,则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若探究“空气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表中A处的操作应为_________;若探究“水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需选取①和②为对照实验,请改正实验设计中的一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图一表示植物体的有关生理活动(①.②代表不同的气体,箭头表示气体进出的方向),图二为该植物在夏季一天24小时内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在光照充足时,图一中植物叶片吸收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
(2)若图一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则气体②产生于叶肉细胞中的___________(填“线粒体”或“叶绿体”)。将叶片放酒精中隔水加热,会看到酒精变成绿色,说明叶片中的___________已经溶解在酒精中。
(3)若②代表水蒸气,则水蒸气是通过___________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的。
(4)图二中能够表示呼吸作用的曲线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