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题目内容
下列疾病中,属于传染病的一组是
①流行性感冒 ②先天愚型 ③艾滋病 ④红绿色盲
⑤病毒性肝炎 ⑥六指(趾)病 ⑦血吸虫病 ⑧血友病
[ ]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④
D.⑤⑥⑦⑧
试题答案
相关练习册答案
A
练习册系列答案
智慧通自主练习系列答案
第一微卷系列答案
考易通全程达标测试卷系列答案
创新课时作业系列答案
希望英语测试卷系列答案
小学课课通系列答案
一线调研卷系列答案
全能提分系列答案
中考试题专题训练系列答案
通城学典中考总复习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011?南岗区模拟)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市发生历史罕见灾旱,土地干裂,小春作物几近绝收.专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西南干旱的原因之一,而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升温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
2010年,我国多省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农田被淹.除去自然地形的因素,人为的植被破坏亦是诱因.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
灾害过后,由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容易蔓延而发生疫情,所以要采取一些诸如对环境消毒、隔离患者及为健康人群注射疫苗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流行.
在各种各样的灾难面前,人们用坚强与爱谱写了生命互助之歌,用科学和智慧续写生命的奇迹,同时也在冷
静地思索:人类该怎样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唯一的星球和谐相处.
(1)“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之后,经常容易发生传染疾病,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C
C
A.近视眼 B. 高血压 C. 霍乱 D.龋齿
(2)如果发现灾区有人得传染病,应该及时把患者进行隔离,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
控制传染源
控制传染源
.
(3)参加救援人员在进入灾区前,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防止外伤对救援人员造成大的伤害.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接种的疫苗和在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
B
B
.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 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 抗体,特异性免疫
(4)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有人生命垂危需要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次数是每分钟
15-20
15-20
次.
(5)有人提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避免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因为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这些现象说明植物能
B
B
环境.
A.适应 B.影响 C.依赖.
(2010?上海模拟)近期,世界各国都在爆发新型甲型H1N1流感疫情,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是流感病毒甲型H1N1 亚型,这一毒株是一种新型变异病毒,是人类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后形成的混合体.甲型H1N1 流感极有可能存在两种方式的传播,即猪传染给人,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传播.试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一种结构简单,没有
细胞
细胞
结构的微生物,身体由
蛋白质
蛋白质
外壳和遗传物质
DNA
DNA
组成.必须用
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仪器)才能观察到该病毒.
(2)生活方式是
A
A
.
A.寄生 B.腐生 C.共生 D.自养
(3)在疾病流行期,很多人在公共场合都戴上了口罩,这样做法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属于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
.
(4)为了更好地预防甲型H1N1流感,许多科学研究工作者研制该流感疫苗,以期使人们获得对流感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属于
特异性
特异性
免疫.通过注射疫苗而产生对该病具有免疫作用的物质,这种物质叫
抗体
抗体
.
瑞士化学家米勒因合成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4年,美国在意大利的许多士兵因使用DDT来扑灭传染斑疹伤寒流行病人身上的虱子而避免丧生.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价说:“单独从疟疾病看,DDT可能拯救了5000万生命.”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DDT是一种难降解的有毒化合物,进人人体内可引起慢性中毒.我国已于1983年停止生产和使用.
(1)按照传播途径来分类,疟疾属于
血液
血液
传染病.
(2)在过去,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 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B
B
A.DDT是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
C.考察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用农药的地区寻食
(3)下表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水和几种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名称
海水
生物A
生物B
生物C
生物D
生物E
DDT含量(μg/mL)
0.00005
0.5
0.005
2
0.04
75.5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是
B→D→A→C→E
B→D→A→C→E
.
a.生产者是
B
B
,次级消费者是
A
A
.
b.在该生态系统中,从第一营养级到最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目是如何变化的?生物体内DDT浓度是如何变化的?
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
生物个体递减,DDT浓度递增
.
c.南极海洋生态被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
.
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市发生历史罕见灾旱,土地干裂,小春作物几近绝收.专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西南干旱的原因之一,而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升温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
2010年,我国多省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农田被淹.除去自然地形的因素,人为的植被破坏亦是诱因.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
灾害过后,由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容易蔓延而发生疫情,所以要采取一些诸如对环境消毒、隔离患者及为健康人群注射疫苗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流行.
在各种各样的灾难面前,人们用坚强与爱谱写了生命互助之歌,用科学和智慧续写生命的奇迹,同时也在冷
静地思索:人类该怎样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唯一的星球和谐相处.
(1)“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之后,经常容易发生传染疾病,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______
A.近视眼 B. 高血压 C. 霍乱 D.龋齿
(2)如果发现灾区有人得传染病,应该及时把患者进行隔离,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______.
(3)参加救援人员在进入灾区前,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防止外伤对救援人员造成大的伤害.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接种的疫苗和在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______.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 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 抗体,特异性免疫
(4)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有人生命垂危需要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次数是每分钟______次.
(5)有人提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避免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因为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这些现象说明植物能______环境.
A.适应 B.影响 C.依赖.
阅读下列资料并回答问题
2010年,我国西南五省市发生历史罕见灾旱,土地干裂,小春作物几近绝收.专家分析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西南干旱的原因之一,而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升温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
2010年,我国多省发生洪涝泥石流灾害,山体滑坡、道路中断、房屋农田被淹.除去自然地形的因素,人为的植被破坏亦是诱因.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7.1级强烈地震;2011年3月10日12时58分,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发生里氏5.8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发生9.0级地震.
灾害过后,由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容易蔓延而发生疫情,所以要采取一些诸如对环境消毒、隔离患者及为健康人群注射疫苗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流行.
在各种各样的灾难面前,人们用坚强与爱谱写了生命互助之歌,用科学和智慧续写生命的奇迹,同时也在冷
静地思索:人类该怎样与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唯一的星球和谐相处.
(1)“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自然灾害之后,经常容易发生传染疾病,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______
A.近视眼 B. 高血压 C. 霍乱 D.龋齿
(2)如果发现灾区有人得传染病,应该及时把患者进行隔离,这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______.
(3)参加救援人员在进入灾区前,要提前注射破伤风疫苗,防止外伤对救援人员造成大的伤害.从免疫学的角度来说,接种的疫苗和在人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分别是______.
A.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B. 抗原,特异性免疫
C.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D. 抗体,特异性免疫
(4)在抗震救灾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急救知识.有人生命垂危需要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次数是每分钟______次.
(5)有人提议大力植树造林可以避免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因为植物能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等,这些现象说明植物能______环境.
A.适应 B.影响 C.依赖.
关 闭
试题分类
高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初中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地理
小学
数学
英语
其他
阅读理解答案
已回答习题
未回答习题
题目汇总
试卷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