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在自然或真实的条件下,不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只实地观察、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
A.实验法B.观察法
C.实验法与观察法相结合D.文献(查阅)法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调查、文献、实验等方法,其中,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实验,实验的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最后表达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而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步骤:①要有明确的目的;②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③要有计划、要耐心;④要积极思考;⑤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资料分析:①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②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在自然或真实的条件下,不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只实地观察、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观察.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此题分为Ⅰ、Ⅱ两题,考生只需任选一题作答,只记其中一题得分.
Ⅰ.水蚤是一种水生小动物.某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等量的水蚤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A、B两组实验:水温的改变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其他均相同;水蚤在不同的水温中均12小时.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如图所示.
请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约为______℃.?
(2)有些水蚤能在20℃环境中生活,还有些水蚤能在28℃环境中生存,这表明水蚤个体之间存在着______,从而体现了生物的变异一般是______的.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的.
(3)20℃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到28℃环境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28℃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0℃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明,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如果生物缺少______,就要被环境所淘汰.
Ⅱ.用甲、乙两支试管(甲试管盛有土壤浸出液,乙试管盛有蒸馏水),各培养一颗大小相同的健壮幼苗.两周后观察两株幼苗的长势,结果甲试管中的幼苗生长健壮,而乙试管中的幼苗则叶片发黄、矮小.
请回答:
(1)分析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如果想证明植物的生长需要含氮的无机盐,你在设计实验时,则需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应在甲试管中盛______,在乙试管中盛______.
(3)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了防止植物烂根,应该做的是______,因为植物的根需要进行______.
(4)不同的植物或同种植物的不同生长期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植物生长的需要配制营养液来栽培植物,这种技术叫______.
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来调节体温的恒定;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是恒定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象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象恒温的哺乳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象恒温的哺乳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哪一项不能与甲所提出的论点构成对应关系的?______.
A、论点五B、论点六C、论点七D、论点八
(2)如果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______.
A、恐龙随季节迁移B、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C、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食物D、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3)一般恒温动物群体中,保持着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从能量消耗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
(4)在寒冷的北极,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根据所学的知识,你如何才能解释这种现象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