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变蓝、③部分变蓝 | |
B. | B本实验可以说明唾液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 | |
C. | 图中试管置于37℃温水中,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 | |
D. | ①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
分析 (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3)消化酶的特性:一、专一性:一种特定的酶只能催化一种特定的底物 二、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比其他无机催化剂要高 三、酶有个最适温度(或者范围)
解答 解:A、①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全部分解了,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②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③号试管中馒头块、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蓝.所以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不变蓝色,②③号试管变蓝色,正确;
B、①与②对照,唯一的变量是唾液,因此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①与③对照,唯一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因此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作用,错误;
C、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在此温度下活性最强,正确;
D、①与③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该组实验的结果表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助于淀粉的消化作用,正确.
故选:B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能促进淀粉的消化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鱼鳃、青蛙的皮肤内及各种动物的肺泡周围都有很多进行物质交换的( )
A. | 动脉 | B. | 静脉 | C. | 毛细血管 | D. | 淋巴管 |
17.小明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了手机,并通知家长.下列处理方法恰当的是( )
A. | 灰心丧气,自暴自弃 | B. | 忤逆师长,恶语相向 | ||
C. | 破坏公物,自伤自残 | D. | 学会沟通,承认错误 |
14.北京的夏夜,伴着蝉儿鸣唱,人们喜欢吃着小龙虾,喝着啤酒消夏.蝉和小龙虾均属于节肢动物的理由是( )
A. | 都有相同的生活环境 | B. | 都有三对足,两对翅 | ||
C. | 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D. | 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
1.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是( )
①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物才能保持硬挺姿态
③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
①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
②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物才能保持硬挺姿态
③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④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和运输.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①③④ | D. | ①②③④ |
9.如图为膝跳反射图,与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 通过此过程可以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 | |
B. | 从反射类型来看,该反射是条件发射 | |
C. | 若④处受损,其它部分正常,小腿叩击时无感觉 | |
D. | 神经冲动传递的方向:①→②→③→④→⑤ |
13.凝练的谚语不仅朗朗上口,更是意味深长,下列谚语与其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匹配的是( )
A.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捕食关系 | B.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适应环境 | ||
C. |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自然选择 | D. | “虎落平阳被犬欺”-种内斗争 |
14.新疆地区哈密瓜较甜,原因是( )
A. | 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旺盛,夜晚呼吸作用强烈 | |
B. | 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旺盛,夜晚呼吸作用微弱 | |
C. | 昼夜温差小,白天光合作用微弱,夜晚呼吸作用强烈 | |
D. | 昼夜温差小,白天光合作用微弱,夜晚呼吸作用微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