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 第二次处理 | |||
方法 | 结果 | 方法 | 结果 | |
甲组绵羊 | 注射脱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乙组绵羊 | 不注射脱毒病菌 | 没有患炭疽 | 注射强毒病菌 | 患炭疽 |
请分析回答:(3分)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_______。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
(3)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的这一措施属于_______。
【答案】(1)第一次处理后,体内已产生了抗体 (2)对照 (3)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甲组绵羊因为经过第一次处理后,体内产生了抗体,所以注射强毒病菌时,不会换炭疽,乙组是对照组,甲组是实验组,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切断了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该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题目】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装置 | 种子数 | 条件 | 温度 | 实验结果 |
A | 50粒 | 潮湿 | 25℃ | 48粒萌发 |
B | 50粒 | 潮湿 | 2℃ | 0粒萌发 |
C | 50粒 | 干燥 | 25℃ | 0粒萌发 |
D | 50粒 | 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 | 25℃ | 0粒萌发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有_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析该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A装置,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种子萌发过程中,种子内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题目】下表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两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试管 | 实验材料 | 滴加液体 | 水浴温度 | 水浴时间 | 鉴定试剂 | 观察现象 |
1 | 馒头碎屑 | 唾液2ml | 37℃ | 10分钟 | 碘液1滴 | 不变蓝 |
2 | 馒头碎屑 | A | 37℃ | 10分钟 | 碘液1滴 | 变蓝 |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可以在2号试管的A处加入___________,作为1号试管的 ______实验。
(2)与2号试管相比,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_________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
(3)唾液对淀粉的这种消化,属于____________性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