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可以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判断对错)分析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 解:螳螂、蝉、黄雀都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缺少生产者,所以不能表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正确的食物链是:柳树→蝉→螳螂→黄雀.因此题干的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玉米粒内储存的有机物来自太阳能;刚刚收获的玉米由于阴雨天气的原因堆积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发热.玉米完成这两种能量转化的结构分别是( )
A. | 线粒体和叶绿体 | B. | 叶绿体和线粒体 | ||
C. | 细细胞核和线粒体 | D. | 液泡和叶绿体 |
4.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
(1)下面是一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时间:min):
①本实验的现象是:明亮处0只鼠妇,阴暗处10只鼠妇.为了获得正确结果的可能性大些,我们还需要重复实验.
②通过分析上述数据,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③这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影响鼠妇生活的其他非生物因素还包括土壤的湿度和温度.
(2)实验中为什么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偶然性大.
(3)实验结束后,你是怎样处理鼠妇的?放归适宜的自然环境.
(4)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1)下面是一组同学的实验记录(时间:min):
环境 | 时间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
明亮处鼠妇数量 | 10 | 7 | 4 | 1 | 1 | 0 | 0 | 0 | 0 |
阴暗处鼠妇数量 | 0 | 3 | 6 | 9 | 9 | 10 | 10 | 10 | 10 |
②通过分析上述数据,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③这个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所控制的实验变量是:光照,影响鼠妇生活的其他非生物因素还包括土壤的湿度和温度.
(2)实验中为什么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偶然性大.
(3)实验结束后,你是怎样处理鼠妇的?放归适宜的自然环境.
(4)通过此实验可以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1.下列是某生态系统中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是( )
A. | 草→虫→鸟→鹰 | B. | 虫→鸟→鹰 | C. | 草←虫←鸟←鹰 | D. | 鹰→草→虫 |
11.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某校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1)在4个洁净的罐头瓶上分别贴在写有1、2、3、4的标签,并将罐头瓶放倒.
(2)在4个瓶中各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放上10粒绿豆种子,然后依照下表的处理方式操作.
【实验结果预测】
一段时间后,2号瓶中的种子会萌发成幼苗.1、3、4号瓶中的种子不会萌发.
【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1)根据2号和3号瓶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的空气.
(2)根据2号和4号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
(3)综合全部实验结果,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外界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其中对照组是2号瓶.
【材料用具】略
【方法步骤】(1)在4个洁净的罐头瓶上分别贴在写有1、2、3、4的标签,并将罐头瓶放倒.
(2)在4个瓶中各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放上10粒绿豆种子,然后依照下表的处理方式操作.
1号瓶 | 2号瓶 | 3号瓶 | 4号瓶 | |
处理方式 | 拧上瓶盖 | 洒上足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上瓶盖 | 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完全淹没在水中,然后拧上瓶盖 | 洒上足量的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上瓶盖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置于室温环境中 | 放在冰箱内(温度1---4度) |
一段时间后,2号瓶中的种子会萌发成幼苗.1、3、4号瓶中的种子不会萌发.
【部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1)根据2号和3号瓶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的空气.
(2)根据2号和4号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可以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适宜的温度
(3)综合全部实验结果,说明种子萌发时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外界条件种子都不能萌发.其中对照组是2号瓶.
18.下列是分解者的是( )
A. | 草和树 | B. | 蘑菇和蚯蚓 | C. | 鱼和虾 | D. | 牛和羊 |
15.淀粉遇碘会变成蓝色,g过程中,叶片遮光与不遮光部分的颜色变化情况依次为( )
A. | 变蓝、变蓝 | B. | 不变蓝、变蓝 | C. | 不变蓝、不变蓝 | D. | 变蓝、不变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