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100多年前人们在腐烂变质的肉汤中发现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当时,有些人推测: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可能是由腐肉变成的.而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不认同这一看法,并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检验其假设,他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把新鲜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烧瓶里,把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鹅颈状的弯曲、细长的瓶颈,乙瓶的瓶口则保持敞开.然后他煮沸甲乙两瓶内的肉汤.放置一定时间后,发现乙瓶内的肉汤开始腐败变质并出现大量的微生物,而相同时间内甲瓶的肉汤却新鲜如初,且没有发现微生物.他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据此,巴斯德认为纯净的肉汤是不会自然生出微生物的,使肉汤腐败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空气.(1)上述研究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观察现象、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请问:巴斯德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什么问题?
(2)巴斯德提出的假设是什么?
(3)装入甲、乙两瓶中的肉汤为何要煮沸?
(4)试验中设计了把甲烧瓶的瓶颈烧软,拉成弯曲、细长的鹅颈状瓶颈,乙瓶的瓶口则直接敞开.请说明其设计的巧妙之处: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细菌不能进入,把乙瓶的瓶口敞开,细菌能进入,保证了变量唯一.
分析 科学探究考查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重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变量的判断.
解答 解:(1)分析题意可知,食品中的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呢?是有食品自然产生的,还是来自空气?对此,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则他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吗?
(2)根据提出的问题,巴斯德作出了相应的假设:使肉汤变质的细菌来自于空气.
(3)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因此甲、乙两瓶的肉汤要煮沸,杀死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源于食物中这一因素,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4)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这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细菌不能进入,把乙瓶的瓶口敞开,细菌能进入,其他条件都一样,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有无微生物.
故答案为:(1)肉汤变质是由空气中细菌引起的吗?
(2)使肉汤变质的细菌来自于空气.
(3)杀死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可能来源于食物中这一因素,使实验具有说服力.
(4)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似的弯曲细长的形状,细菌不能进入,把乙瓶的瓶口敞开,细菌能进入,保证了变量唯一.
点评 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凉拌黄瓜”是温州人非常钟爱的一道菜.小明在拌制黄瓜过程中发现盘中会出现较多的“水”,这些“水”主要来自黄瓜细胞的( )
A. | 细胞壁 | B. | 细胞核 | C. | 细胞膜 | D. | 液泡 |
15.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分析作答:
(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甲和乙.
(2)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3)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
据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大棚作物的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增加光照强度.
(4)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右(左或右)移动.
(1)若要探究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应该选择的实验装置组合是甲和乙.
(2)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
(3)有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
光源与试管的距离(厘米) | 10 | 20 | 30 | 40 | 50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65 | 35 | 15 | 6 | 1 |
(4)利用丁装置探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应对装置进行遮光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墨水滴向右(左或右)移动.
2.人的肌肉组织是由( )所分化形成的.
A. | 中胶层 | B. | 内胚层 | C. | 中胚层 | D. | 外胚层 |
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横倒在地上的番茄茎背地生长主要是因为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 |
B. | “杂交”的后代常常具有比亲代更优良的性状,这在科学上被称为“杂交优势” | |
C. |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它由染色体和蛋白质组成 | |
D. | 在有毒农药的长期作用下,农田害虫逐渐产生了抗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