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自制的洋葱表皮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里有一小污点,为了判断此污点究竟位于玻片上还是位于显微镜的镜头上,小明进行了如下操作:①轻轻移动玻片,发现视野中污点不动;②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发现小污点仍然不动.请你判断:视野中的小污点最有可能位于( )A. | 低倍镜上 | B. | 高倍镜上 | C. | 目镜上 | D. | 玻片上 |
分析 (1)观察临时装片时,视野里出现了污点,污点可能在出现在物镜、目镜和玻片标本(装片)上,不可能出现在反光镜上.因为如果反光镜被污染,只会影响视野的明亮程度,不会出现污点.
(2)判断的方法是转动目镜或移动玻片.转动目镜污点动就在目镜,不动就不在目镜;移动载玻片,污点移动就在载玻片,不动就不在载玻片;如果不在目镜和载玻片,那就一定在物镜上.
解答 解:①轻轻移动玻片,发现视野中污点不动,表明污点不在玻片上;②转动转换器,将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发现小污点仍然不动,表明污点不在物镜上.所以视野中的小污点最有可能位于目镜上.
故选:C.
点评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视野中污点的位置只有三种可能,目镜、物镜或玻片标本.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图片有助于知识的记忆.某同学记录的有关科学知识与图片对应错误的是( )
A. | 是反射弧结构,神经传导的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 |
B. | 是人体某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的血管是毛细血管 | |
C. | 能正确解释“患者痊愈后在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患此病”现象 | |
D. | 选择银边常春藤的叶片(中间绿色、周边白色)进行“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可以同时证明光合作用需要光和叶绿体 |
13.甘草是中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材,资料显示甘草的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起抑制作用.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1)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2)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抑菌圈的直径来说明甘草的抑菌作用.
(2)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1)选用一定量的甘草,将其干燥粉碎,再加入酒精,室温浸泡三天,过滤,得到甘草酒精浸出液,并配制质量分数分别为1%,2%,4%,8%的甘草酒精浸出液;
(2)取5个灭菌后的培养皿,编号后,先放入相同体积的106个/毫升的大肠杆菌培养基,再在培养皿中滴入0.1毫升的不同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将它们放在37℃的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记录如下:
根据以上实验,请回答:
培养皿编号 | 1 | 2 | 3 | 4 | 5 |
甘草酒精浸出液的质量分数 | 0 | 1% | 2% | 4% | 8% |
抑菌圈直径(mm) | 0 | 2.88 | 6.08 | 5.96 | 6.06 |
(2)实验中盛有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甘草酒精浸出液的培养皿必须加盖,其原因是避免酒精挥发,引起酒精浸出液溶质质量分数变化.
(3)实验中设置第1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酒精自身的抑菌作用.
(4)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甘草酒精浸出液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先增大,后保持基本稳定.
17.依据图①~④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图①表示血液流经人体组织细胞氧气含量变化 | |
B. | 图②表示菜豆种子萌发及幼苗长成植物体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 |
C. | 图③B点显示此时某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
D. | 图④曲线A→B段表示肺完成一次吸气过程 |
7.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骨髓移植主要是利用红骨髓具有的造血功能 | |
B. | 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 |
C. | 肺动脉中流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脉血 | |
D. | 侵入人体的甲型H7N9流感病毒属于抗体 |
14.图中鸟儿“举家迁徙”的无奈之举,告诉人们保护动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 )
A. | 保护动物的栖息地 | B. | 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 ||
C. | 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 D. | 宣传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
7.下列哪项是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正确途径( )
A. | 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 B. | 母体→脐带→胎盘→胎儿 | ||
C. | 母体→胎儿→脐带→胎盘 | D. | 母体→脐带→胎儿→胎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