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设计了如图的三个装置:植物、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完全相同.(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1)实验前,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甲和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是二氧化碳.
(3)将甲、乙、丙三装置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剪下三装置的叶片各一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能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会变蓝的是甲(选填“甲、乙、丙”).说明该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上述实验中,丙装置的澄清石灰水会出现浑浊现象.
分析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解答 解:(1)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实验前,将完全相同的三株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甲和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甲装置内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有二氧化碳;乙装置内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因此没有二氧化碳,所以其变量是二氧化碳.
(3)“将甲、乙、丙三装置植物放到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后,分别剪下三装置的叶片各一片,放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进行隔水加热”,能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甲装置中有二氧化碳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乙装置中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没有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丙装置不透明鈡罩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所以“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叶片会变蓝的是甲(选填“甲、乙、丙”).说明该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4)丙装置不透明鈡罩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丙装置的澄清石灰水会出现浑浊现象.
故答案为:(1)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二氧化碳
(3)叶绿素;甲;淀粉
(4)浑浊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A. | 玉米种子萌发时,图中②提供营养物质 | |
B. | ④中具有分生组织,胚组成包括②和⑦ | |
C. | ⑦是玉米种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新植体幼体 | |
D. | 大豆种子与玉米、水稻种子相比,大豆种子中没有② |
A. | 色盲 | B. | 夜盲症 | C. | 白化病 | D. | 疟疾 |
A. | 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 |
B. |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 | |
C. | 环境因素是生物进化的外因 | |
D. | 在自然选择中,人类起主导作用 |
A. | ①为主要遗传物质 | B. | ③在人的体细胞中有23对 | ||
C. | ③的主要成分为①和② | D. | ①和②内均含有遗传物质 |
A. | 打“哈欠”会传染 | B. | 教室里细菌和病毒过多 | ||
C. |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 D. | 大家养成了打“哈欠”的习惯 |
A. | 种子不完整,胚已经死亡 | B. | 种子尚处于休眠期 | ||
C. | 外界环境条件不适宜 | D. | 以上都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