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蜥蜴的尾部受到外界刺激时,能够自行脱落。断尾能自主弹跳和扭动,从而转移捕食者的注意力,为自身逃跑争取时间。为探究断尾对蜥蜴运动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若干只成体蜥蜴进行下表预处理。然后将每只实验个体放入一定长度的跑道一端,用毛刷轻轻敲打蜥蜴,使其跑完全程,记录停顿次数和最大可持续距离。实验分别在30℃和24℃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组别 | 预处理方式 |
甲 | 进行断尾处理,移入30℃气候室适应24小时 |
乙 | A |
丙 | 不进行断尾处理,移入24℃气候室适应24小时 |
丁 | B |
(1)与甲形成对照的乙组预处理方式A为_______,与丙形成对照的丁组预处理方式B为_______。
(2)分别比较甲乙组、丙丁组,实验结果为,断尾的蜥蜴停顿次数_______,最大可持续距离______。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比较______两组实验还发现,温度对未断尾的蜥蜴运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答案】不进行断尾处理,移入30℃气候室适应24小时 进行断尾处理,移入24℃气候室适应24小时 较多 较短 断尾会降低蜥蜴的运动能力 乙丙
【解析】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又称为学习行为)。
蜥蜴、壁虎等动物被天敌咬住尾巴或遭遇危险的时候,往往会自断尾巴,吸引敌人的注意,乘机逃跑而得以逃生。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1)由题意可知本题主要探究的是有无尾对蜥蜴运动的影响,且从第二小题也可看出该点。故变量是蜥蜴断尾,其它的实验条件相同。与甲形成对照的乙组预处理方式A为不进行断尾处理,移入30℃恒温气候室适应24h,变量是蜥蜴断尾,其它的温度、时间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观察在此条件下蜥蜴断尾后的运动情况。与丙形成对照的丁组预处理方式B为进行断尾处理,移入24℃恒温气候室适应24h,变量也是蜥蜴断尾,其它的温度、时间相同,有利于控制实验的变量,观察在此条件下蜥蜴断尾后的运动情况。
(2)分析图可知,甲乙组里甲的最大可持续距离小于乙,且停顿次数明显高于乙。丙丁组里丁的最大可持续距离小于丙,且停顿次数明显高于丙。所以,分别比较甲乙组、丙丁组实验结果为:断尾的蜥蜴停顿次数较多,最大可持续距离较短。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断尾会降低蜥蜴的运动能力。
(3)乙和丙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其它的实验条年相同,分析可知,乙的停顿次数小于丙,且乙的最大可持续距离大于丙,所以比较乙、丙两组实验还发现,温度对未断尾的蜥蜴运动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