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9.2009年5月14日,我国大陆第一例H1N7甲型流感病例在四川被确诊.国家流感中心利用患者的血液标本,于2009年5月17日成功分离出我国内地第一株H1N7甲型流感病毒,为该病毒传播机制研究,疫苗研制等相关工作提供了基础.(1)对H1N7甲型流感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定场所医学观察,这些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控制传染源.
(2)疫苗是毒性弱化或灭毒的病原体,从免疫学角度讲,它属于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抗体.
(3)若H1N7甲型流感疫苗研制成功,要先进行动物实验才能进入临床实验.以下是科学家为检测某种疫苗的效能进行的动物实验,请补充完整.
一、实验步骤:
A.将生理状态基本相同的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若干只.
B.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实验组的处理: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C.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
二、实验结果预测:
若该疫苗具有较好效能,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低.
三、实验拓展:
若想确定该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应对此实验做的改进是:增加实验组数量,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疫苗.
分析 甲型H1N7流感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是一类没用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解答 解:(1)传染病要想在人群中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三个环节.所谓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针对传染源所采取的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针对传播途径所采取的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针对易感人群所采取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因此,对甲型H1N1流感的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
(2)抗体就是病原体入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因此疫苗从免疫学角度讲属于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抗体.
(3)科学家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检测某种疫苗的效能,对照组的处理: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的处理:接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结果预测是:若该疫苗具有较好效能,则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病率低;实验拓展是:若想确定该疫苗的最有效浓度,应对此实验做的改进是:增加实验组数量,不同实验组动物需接种不同浓度的疫苗.
故答案为:(1)控制传染源;
(2)抗原; 抗体;
(3)含疫苗的接种物; 低;不同浓度的疫苗
点评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以及抗原和抗体、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经常吃猪肝的人可以预防的疾病是( )
A. | 佝偻病和坏血病 | B. | 佝偻病和夜盲症 | ||
C. | 皮肤粗糙和坏血病 | D. | 夜盲症和神经炎 |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什么发育成的( )
A. | 胚 | B. | 叶 | C. | 根 | D. | 芽 |
14.科学探究
取一块馒头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慢慢就能感到有甜味.为了弄清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李婷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探究活动(各组的馒头总量相等).
请仔细分析后回答:
(1)若①号与②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是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其中滴加碘液后会变蓝的应是②号试管.
(2)若①号和④号进行对照,那么④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是2毫升唾液.经过完善后进行实验,结果4号试管内变蓝.这一组对照实验的结论是温度对唾液发挥作用有影响.
(3)实验中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
(4)馒头经咀嚼后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部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到斐林试剂经过加热可以生成砖红色物质,上述实验中若将碘液换成斐林试剂并加热,生成砖红色物质最多的是①号试管.
取一块馒头放入口中细细咀嚼,慢慢就能感到有甜味.为了弄清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李婷进行了如表所示的探究活动(各组的馒头总量相等).
试管编号 | 加入物质 | 是否搅拌 | 温度(℃) | 时间(min) | 加碘液后的现象 |
① | 馒头碎屑、2mL唾液 | 充分搅拌 | 37 | 10 | |
② | 馒头碎屑、2mL清水 | 充分搅拌 | 37 | 10 | |
③ | 整块馒头、2mL唾液 | 不搅拌 | 37 | 10 | |
④ | 馒头碎屑 | 充分搅拌 | 0 | 10 |
(1)若①号与②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是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其中滴加碘液后会变蓝的应是②号试管.
(2)若①号和④号进行对照,那么④号试管中还应加入的是2毫升唾液.经过完善后进行实验,结果4号试管内变蓝.这一组对照实验的结论是温度对唾液发挥作用有影响.
(3)实验中①号试管和③号试管进行对照,探究的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作用.
(4)馒头经咀嚼后之所以会有甜味,是因为部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到斐林试剂经过加热可以生成砖红色物质,上述实验中若将碘液换成斐林试剂并加热,生成砖红色物质最多的是①号试管.
1.小明同学对神经系统的知识做了如下总结,你不赞同的是( )
A. |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脑发出的神经组成 | |
B. | 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 | |
C. | 调节心跳、血压等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 | |
D. | 长的突起外表套上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
18.脑的哪个部位受到损伤会使心跳和呼吸停止,从而危及生命( )
A. | 脑干 | B. | 小脑 | C. | 右大脑半球 | D. | 左大脑半球 |
18.下面关于有性生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 B. |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 ||
C. | 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 D. | 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