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图I和II分别表示某种病毒先后两次侵染人体后,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I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病毒第II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C.人体产生的这种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
D.人体内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
【答案】A
【解析】
(1)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
(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使抗原失活,抗体能将抗原(或病原体)消灭。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A、产生抗体属于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因此第一次侵染后所形成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不是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
B、首次感染时,病毒侵入人体,刺激人体的淋巴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即抗体;随着病毒的增殖,抗体也慢慢增加,呈上升趋势,其后抗体开始与相应抗原结合从而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灭,抗体慢慢减少。当第二次,同样的病毒侵入人体后,病毒刚开始繁殖,抗体的数量便会急剧膨胀,比病毒要多得多,消灭病毒,然后病毒开始减少,抗体也随之减少,第二次抗体的增殖要比第一次大的多,B正确;
C、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体所产生的抗体只能对该种病毒有免疫作用,C正确;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血液中白细胞的一种,D正确。
故选:A。
【题目】通过探究性实验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实验的技巧、获得生物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下面是小明同学对鸡的发育过程的探究,请据所学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1)在鸟卵的结构中,既对卵细胞有保护作用又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养料的结构是[ ]______。
(2)图二中的⑥是由图一中的[ ]______发育来的,并最终发育成图三:图三为刚刚孵化出的小鸡,从图中可以看出它的眼睛睁开,身体被覆羽毛,因此它属于______。
(3)小明同学想知道温度对小鸡孵化率的影响,他选取了50枚新鲜的鸡蛋,各取10枚分别放在5种不同的温度下对其进行孵化,得到下列结果:
选择的温度 | 30℃ | 35℃ | 40℃ | 45℃ | 50℃ |
孵化出的小鸡数量 | 0 | 3 | 7 | 3 | 0 |
①小明同学做这个探究实验时,对选取的鸡蛋的最基本要求是______,而且大小要均匀,目的是______。
②从表格可以看出在40℃时化出的小鸡最多,通过该实验能否证明40℃是鸡蛋孵化的最适温度?答______;请给出合理的解释: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