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过程,其中的A、B、C、D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实验变量是_____。
(2)请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1号试管_____;2号试管_____。
(3)馒头在口腔中咀嚼后变甜与_____号试管的变化相似,即口腔中的_____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淀粉最终在小肠中分解成_____。
(4)将馒头切碎是模拟口腔中的_____作用,步骤中的“搅拌”相当于口腔中_____的作用。
(5)通过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口腔中的唾液对_____有消化作用。
(6)水浴温度保持在37℃的原因是使_____的催化作用发挥最好;若“加入碘液”步骤放“保温”前是否会影响实验结果?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没有被充分分解。
【答案】唾液 变蓝 不变蓝 2 唾液淀粉 葡萄糖 牙齿的咀嚼 舌的搅拌 淀粉 唾液淀粉酶 是 淀粉
【解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其探究的变量是唾液。
(2)D表示向两支试管中各滴加两滴碘液。1号试管与2号试管对照,实验变量是唾液,说明唾液淀粉酶能消化淀粉。唾液中含有对淀粉有消化作用的唾液淀粉酶,2号试管遇碘不变蓝,原因是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1号试管遇碘变蓝,原因是淀粉遇碘变蓝色,说明水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3)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使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2号试管的变化相似。淀粉最终在小肠中分解成葡萄糖。
(4)实验中将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进行充分的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
(5)比较1号试管和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由于变量是唾液,其它条件都相同,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6)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在体温37℃环境下使酶的催化作用(或催化活性)发挥最好,因此在实验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温水里。如果在水浴前滴加碘液,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原因是淀粉没有被充分分解